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寂静的国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寂静的国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听说韩国的自然风光很美、很精致,一直想去看看,这次终于成行——壬辰龙年春节期间,我携妻子及两个女儿、小外孙、外甥女,一行六人去韩国“自由行”了十天。其景之美,果若人言,然更吸引我的,当是“人文景观”之美,兹特以文记之。

一脚踩进“真空世界”

年逾花甲的我,似乎从来没有过过如此宁静的春节。

2012年1月22日,大年三十中午。在空中飞行了50分钟后,就从上海到达韩国济州岛机场。我们乘上600路公交大巴士,去预定的归西浦景区。

车厢里满满当当坐了好几十号人。途中一个多小时,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氛围:车厢里安静得出奇。我往四周打量了一下,这么多人,不大有人说话,偶尔有,声音也是很轻很轻;车厢里很少有人打手机,即便有,也是用手遮着嘴说话,旁人难闻其声。不过,每到一个新的站点,车厢里就会响起分别用韩、日、英、汉四种语言的报站录音。这是一位女性的声音,其声甜美清晰,悦耳动听,语速和音量适中。聆听这样的报站声,简直是一种享受。

第一次来到韩国,尚处于兴奋状态中的我们本想说说话聊聊天的,但身处这样一种氛围,哪好意思多言,只得把头转向窗外,静静地观赏起窗外的景致来。我忽然发现,济州岛的车子似乎都是白色的,连房屋的外墙也多为白色。这是什么缘故呢?一时间,我弄不明白。

本以为600路大巴士上的情况只是个别的现象,后来跑了几个城市,方知韩国到处都是这样。韩国人喜欢清静,厌恶喧哗。在地铁车厢里,人再多,也比较安静。乘客们要么看书,要么闭目养神,很少说话。一次在釜山乘地铁,乘客不多,坐在我对面的外甥女想同我说说话。刚说了几句,声音也不大,不料,坐在她左右边的两位中年女士同时转过身子面对着她,把右手食指斜置于嘴唇中间,以示“轻声”,把个外甥女羞得满脸通红,好不尴尬,弄得坐在她对面的我也颇感不好意思。11岁的小外孙见状,直向阿姨做鬼脸,而且以后在公共场合,我们五个大人谁多说了话,或者声音大了点,他马上会跑到我们面前,把食指竖在嘴唇中间,发出“嘘嘘”之声,让人忍俊不禁……

韩国人的好静是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养成习惯的。一次去爱堡乐园,乘上一辆公交大巴士,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中,车厢里竟也是静静的,一车的幼童没发出多大响声,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在一起,不像麻雀那样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才怪呢!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国家,不但大孩子要自觉地保持“文静”,连二三岁的幼儿也不容许大声哭闹。在釜山去首尔的火车上,邻座有个看上去两岁左右的幼儿,不知他哪里不舒服,一直哭个不停,可把他的父母急坏了,但他们急的似乎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孩子的哭闹会影响安静的环境。他们哄着哄着没效果,就厉声呵斥加拍打孩子,直到他彻底安静下来才罢。我想,这未免太过了吧。

同中国一样,在韩国的火车上,也有卖零食和饮料的小车在车厢夹道里推来推去,但与我们不同的是,人家售货员从来不大声吆喝,只是默默地把车推来推去,你买就买,不买绝不推销。但在韩国的大型超市里,却能听到推销商品的吆喝声,但音量不高,听了不觉烦心。

在韩国过年,最让我感到舒心的是远离了烟花爆竹。春节是中韩两国共同的传统节日,但在韩国,无论在平时还是节日期间,都见不到这种东西,而在上海(各地都一样)却躲也躲不开。那接连不断、震耳欲聋的“嘭啪”、“噼里啪啦”之声,那漫天飞舞、遍地狼藉的爆竹碎屑,那满世界刺鼻而呛人嗓子的硫磺味,打破了宁静的生活,搅得人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看不成电视、读不成书、睡不好觉;那随时会在头顶上炸开或蹿进门窗引发火灾酿成惨祸的烟花爆竹实在是令人胆战心惊!历年来,全国不知有多少人被爆竹炸瞎了眼、炸断了腿,乃至死于非命;不知有多少建筑(如价值几十个亿的央视大楼)和财物在“喜庆”的烟花爆竹声中付之一炬,化为灰烬……这样的蠢事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我们去的几个城市,马路上车流量都不小,但红灯停,绿灯行,没有堵车,没有违章,秩序井然。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好的交通秩序,完全是靠自觉形成的,街头巷尾压根儿见不到警察,不像上海,每个街口,除了警察,还要有几名交通协管员把守着。更令人费解的是,在韩国这么多天,几乎没听到过汽车喇叭声。起先我还以为韩国人喜欢静,车上都不安装喇叭,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了这一想法。一天傍晚,我拿着相机在街头拍照,身子不知不觉往后退到了街心。突然,我的耳边响起“嘟嘟”之声,一共两下,声音极低、极短促。我扭头一看,一辆小汽车停在距我不远的地方,我知道自己闯了“祸”,连忙退回到街沿上,小车才默默地开了过去。要是在上海,遇到这种情况,喇叭声定会叫得震天响,而且司机在离开时必定会从车窗里探出头来,骂一声“侬作死啦,不要活啦……”真没想到,在韩国十天,唯一一次听到的汽车喇叭声,竟是我自己招来的!

在韩国消费,也有那种“安静”的感觉。任你横挑竖挑,店主都是和颜悦色地、安安静静地为你服务,无论你最后买与不买,他们都是微微弯腰鞠躬与你道别,不会说一句不满的话。看来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同顾客争吵起来的。我的几个女眷买东西尤其是服装、鞋子,反反复复地试穿、比较颜色,那种挑剔劲连我也看不下去,但我发现店主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仍是一脸的真诚。有一次她们买鞋子,挑了半天也没买,出门时我觉得很过意不去,就对她们说,要是在上海,你们这样做,营业员早就骂开了,“十三点”、“乡下人”、“憨大”、“曲西”,或是冷嘲热讽,什么难听话都会说出来……说得她们都笑了起来。

到首尔的第三天早晨,我们去梨花女子大学,也许是出门早了点,大多数商店都没开门,找不到吃早餐的地方。我们空着肚子走了半天,终于见到有家小店已开了门,我们欣然而入,围坐在餐桌旁,此刻时针已指向九点。我们见桌上放着海苔等免费食品,心想反正马上要消费的,于是迫不及待地扯开来就吃,想不到我们点餐的时候,店主说要到11点开始营业,要等足足两个小时,这怎么可能,我们只能离开,但望着已是一片狼藉的桌子,我们很不好意思,店主看出我们的心思,连连说“never mind ,never mind”(没关系、没关系)。

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到了韩国,真有进入“真空世界”之感。

韩国人为什么喜欢静、喜欢白色?我静下心来想了想,忽然领悟到:静,是美丽的一种状态,文明的一种意境;而白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静。

宁静,其实是治疗浮躁和粗野的一帖良方。

外“冷”内热的韩国人

从表面上看,韩国人大多斯斯文文,不苟言笑,但他们都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火热的心。

到达韩国的第一天,我们从机场乘车到归西浦以后,兜了好几个圈子,却没能找到预定的宾馆。由于正巧赶上除夕夜,马路上少见人影,无处问路。眼看天色已晚,又处于陌生的异国他乡,我们不由得焦急起来。后来见马路边有家小店亮着灯,隔着玻璃窗,看到里边只有一个中年男子在忙着,似乎没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我们在店门外轻轻敲了两下,男子开了门,见到我们老老小小这么多人站在门口,脸上稍微有些吃惊。当我们向他道明来意,问他我们要找的宾馆所在的具体方位时,他立即热情地为我们指点起来。我们和他说的是英语,而他虽然也说英语,但夹杂着许多我们一点都不懂的韩语。见我们听不明白,他干脆放下手中的活儿,走出门来,连门也顾不上关(我示意他把门关上,他摇摇手),就带着我们走了一大段路,然后朝马路对面指了指,说往前走到第二条横马路,再往右拐就是了……见我们真的明白了,他才放心地离去。

我们既为他的热心所感动,又为他家的安全而担心——毕竟他出来时门也没关啊,况且家里又没别的人。

从韩国回到上海已将近一个月,但有件事现在想起来仍感到内疚。那天晚上,女儿欲在路边的一台ATM机上用人民币调换韩币,当她把信用卡塞进去后,却是有去无回——卡被机器“吞”了,折腾了老半天,也没把卡取出来。站在一旁的我也是束手无策。此时进来两位打算在ATM机上取钱的韩国姑娘,女儿用英语向她们求助,韩国姑娘顾不得自己取钱,就来帮助我们。但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她们想尽办法也未能把卡取出来。其中一位姑娘(姑且称其为小A)打电话向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求助。不一会儿,一位在银行工作的男士打的过来了,很快把信用卡取了出来,并告诉我们,在ATM机上是换不到韩币的,说完就离去了。此时已是晚上八点多,换币店早已打烊。当得知我们急需韩币时,小A说她有个朋友在一家五星级宾馆工作,可以到他那儿去换。说着她帮我们叫了辆出租车,要带我女儿去。外甥女要一起去,我点头答应了。

她们刚要上车,一个念头掠过我的脑际:这两个韩国姑娘也太热心了吧!放着自己的事不干,不知要带我女儿去哪儿换韩币,女儿和外甥女跟着陌生的外国人乘出租车走了,万一遭遇不测,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怎么办?想到此,我果断地把外甥女换了下来,自己上了车。途中,小A不停地用韩语打电话。我们都听不懂,我又多心了,她不会在“呼朋引类”吧……到了那家五星级宾馆门口,一看车费正好是起步价2200韩元(约合人民币15元左右),我刚要付钱,还没来得及把钱掏出来,眼疾手快的小A就抢着把钱付了,我们要把钱给她,但她死也不肯收。在宾馆大堂前台,小A的朋友早就等候在那儿了,此刻,我方才明白,小A在路上打电话就是在联系这位朋友。

换好钱走出宾馆大门,面对两位韩国姑娘微笑的面容和坦诚的目光,想起刚才我对她们那种戒备心理,好不惭愧!为了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她们撇下自己的事,不但出钱出力花时间,还请来朋友帮忙,却不求任何回报,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我却还要疑神疑鬼的,如果她们明白我当时的心态,那我真要无地自容了。我情不自禁地跷起大拇指对两位韩国姑娘说:“你们真好!”两位姑娘腼腆地笑笑,还像日本人那样,向我们微微弯腰鞠躬。我向小A要了张名片留作纪念,还与她们一起合了影,然后叫了辆出租车回刚才的出发地。因为小A她们还要去那儿取钱呐。

这次我吸取了教训,上车后,有意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并暗暗准备好车资。车一到目的地,小A又要“故伎重演”,飞快地将钱向司机塞去,但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而且早有准备的我就来了个“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一步把钱塞到了驾驶员的手里,然后回过头去朝两位韩国姑娘狡黠地一笑……

韩国人的热心助人完全出于真诚,没有一点功利心,所以,他们的助人都是主动型的,只要他看到,用不着你开口。如果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形容他们,那最贴切不过了。这八个字,我们暌违已久,而使我想起这几个字的却是一个韩国小伙子。

1月27日晚上,我们从釜山乘火车到首尔。到站时,我站在椅子上欲取搁在行李架上那几只又大又沉的拉杆箱,却因右臂疼痛而无能为力,女眷们就更不用说了。我正犯难之际,忽见有一只手伸向那几只拉杆箱。我扭头一看,见一个背着一只双肩包的韩国小伙子隔着座位中间的小桌子,站在椅子上,正向我施以援手,我忙说谢谢。他向我笑笑,一口气把几个拉杆箱都取了下来。然后,与我们一起融入出站的人流之中。他的双手左右开弓,帮我们拉了两个最大的行李箱,边走边用英语与我的小女儿聊了起来。他说他的英语很臭,与你们说说话可有些提高。他说他虽是韩国人,却是第一次到首尔,想与你们做个伴,行吗?女儿点点头。他又问你们住哪家宾馆预定了吗?女儿告诉他,定了,在新村路地区。他说,这个地方很有名,是宾馆的集中区,他虽没去过,但早就听说了。女儿问他怎么去,他说乘地铁与出租车都可以,但你们一家老老小小的,又拖着这么多行李,乘地铁上上下下不方便,还是乘出租车方便,而且多花不了几个钱。我们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出站到了马路边,他为我们叫了两辆出租车,帮我们把行李分别放进两只后备箱后,又用韩语分头告诉两位司机我们要去的宾馆。把一切都搞定以后,连联系方式也没留,就与我们挥手道别。至此,我才明白,他纯然是来当一回“志愿者”的……

从此,这位韩国小伙子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了,再难忘怀。

深植于文明土壤里的法治

一位学者说过,文明与法治好比土壤与种子,土壤优质,种子就能很好地生长。

从另一个角度看,法治与文明,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人类历史和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无不是法治兴则文明兴、法治怠则文明怠。可以说,法治对于文明虽不是充分条件,却至少是必要条件,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文明才是可靠的、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治对文明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法治的本质在于秩序和规则,它的产生和存在是为了合理解决人类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公权与私权的矛盾,秩序与自由的矛盾。由于法治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人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要无条件地遵守。

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定拥有良好的法治;而在法治社会,它的文明程度一定很高。前文提及的那位在除夕之夜顾不上把门关上,就出门为我们带路的济州岛热心人。起先,我们一直为他家的安全担心,后来,在韩国住了多日,与韩国民众有了广泛的接触,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方知济州岛是有名的“无乞丐、无小偷、无大门”的“三无岛”,治安非常好,那位热心人当然用不着担心他出门后会有小偷闯入。在那样的地方,不但不用防备小偷,而且不小心丢失了东西,人家也会千方百计找到失主归还失物的。那天晚上,我们登上首尔塔观看夜景时,我大女儿在塔顶把拍有数千张照片的照相机弄丢了。正当她急得六神无主时,一位捡到相机的游客通过察看机内的照片“顺藤摸瓜”,在汹涌的人潮中找到了她,大女儿又惊又喜,望着那位游客竟说不出话来了……

韩国的社会治安良好,社会诚信度也很高。在那里,没有假冒伪劣商品,没有染色馒头、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一切,都有正常的社会秩序作支撑。

对于韩国的高度文明,我们这次是亲历其境,感同身受。我深深地感觉到:在这个国度,法治的种子已深植于文明的土壤之中。

对于这样的文明环境,大家一定是非常羡慕的。但我觉得,我们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我们不是都渴望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吗?那么,请先从培育优良的文明土壤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