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教师教学沟通能力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教师教学沟通能力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解,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起到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达到有效沟通,教师的语言与非语言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教学 沟通能力 原因 改进对策

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赞美他们喜欢的老师:“她很漂亮、讲话很亲切,我喜欢上她的课。”“她会尊重我们,不会随便批评同学,经常鼓励我们,我们喜欢她。”“我很期待她来上我们的课,上课时不会打瞌睡,很有趣……”作为教师,我常常想,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不是长着三头六臂,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有的让学生欢迎,有的让学生厌恶呢?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课程预期效果较好,反之则低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观察与研究,最终得出了答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学是学生在课堂里依据教师的引导、积极配合完成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轻松、和谐高效率的课堂氛围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全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或是满堂灌,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启发下,全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影响教师沟通能力的原因,教师为什么不受学生的欢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以及课程“四类评价”不好,究其原因,大致因以下四种类型的授课方式存在而影响最终效果:

第一种是“亭亭玉立”型。这种类型的教师上课时,基本是照本宣科的低头念书,安排大量的上课内容,站在讲台上,几乎没有和学生有沟通交流。

第二种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教师上课时,不管学生的纪律,大篇幅的板书,滔滔不绝的讲解,不了解学生的需要,不注重教学质量。

第三种是“尖酸刻薄”型。这种类型的教师上课时,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树人、育人”的爱心;用粗俗的语言谩骂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

第四种是“动作夸张”型。这种类型的教师上课时,动作幅度大,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不协调,不注意服饰的搭配,甚至经常会做一些让学生反感的动作,比如,用手指头指学生的头、甩课本、抱手翘二郎腿、甚至有打学生的动作等。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得到改进对策

1.课堂教学应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最好解释。在网络教学普遍存在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1 教师的主导作用。

1.1.1 创设学习情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情景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课堂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当中。但学习情景的创设应当在“备学生、备教材、备大纲。”的基础上进行。

1.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才能很好的凸显出来。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1.3 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握着整堂课的脉络,用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观点,得出比较完美的答案,帮助学生看清整堂课的发展状况、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学习。教师从控制教学转变为组织教学,如示范、演示和组织讨论、模拟实践等。

1.1.4 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挖掘出比常规认识更深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路宽阔,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从而能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得到多种答案和结论。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1.2 学生的主体作用。

1.2.1 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课堂的参与者。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中,提倡教师用直观的教学原则,“学校应当一切利用学生自己的感觉,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触摸。”[1] “填鸭式”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和学生有任何沟通,学生也不愿参与进教学活动中,这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2.2 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动机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培养学生从没有或有很少的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1.2.3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宽松、和谐程度。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技巧包括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协调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态度。

2.教师应注重沟通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沟通能力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构建师生间相互信任、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的融洽和谐关系的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 梅拉比安曾提出这样的公式:信息的全部效果=7%语言+38%声音+55%表情。这说明沟通的内容不是单一的。

2.1 语言能力。

“言语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施加教育影响的手段。”[2]语言艺术同时也是沟通心灵的艺术。语言能力可分为口头语言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书面语言即为板书能力或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师的口头语言包括语言的构思、节奏的把握、频率的控制,对语言音色、音质、音量的调节,对语言的启发性、科学性、教育性、通俗性、幽默性、灵活性的把握。古人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言符号传递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的喜怒哀乐皆恰到好处,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都能得到激情的感染,引起学生的共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待人,要尊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皆怀有“爱”心并寄于期望,并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去启迪感化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建立更积极、更健康、更加向上的自我观念,圆满完成“学”的任务;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要求还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学识才能,教师的仪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也是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

2.2 非语言能力。

教师的非语言能力表现在:仪表、姿态、表情、眼神、手势、行为举止和类语言。教师的仪表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它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也给人人格上的尊重。教师高雅端庄的仪表能给学生庄重、亲切、可信的感觉。“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既才能卓著,更品德高尚,既重“言传”,更重“身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在课堂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重要方法,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听课的效能。教师运用亲切的目光、恰当的手势、举止端庄大方、潇洒自如,给人以美感,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违纪现象的发生。教师的点头、微笑、竖大拇指、赞许的目光等,能激励学生的良好行为。

3.教师应增强沟通能力中各类修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传授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沟通能力必须做到:

3.1 加强教师的个人修养。

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己则不能教人。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教师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从职业标准来说就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态度(即职业观)。如果把教师的个人修养比作一棵大树,生理修养就是树根、心理修养是树干、理论知识修养是树叶、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则是大树成长所需的各种养分。没有加强个人修养,即使他有再多的沟通技巧,他的行为也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加强个人修养是提高教师沟通能力的动力根源。学生敬重有良好修养的老师,让“水平”、“能力”和“本事”的实质真正植根于职业修养的土壤之中,使其真正成为教师的“看家本领”。

3.2 多方位、多渠道了解、研究学生。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研究分析的能力,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确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3 善解人意、宽容大方、平等待人。

准确的判断对方的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含义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关心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爱心奉献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看似简单的语言和行为,领会他们的真实意思。对学生犯的错误,要大方、宽容,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来,增强师生的思想沟通和交流。

3.4 教育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

机智、灵活的教育应变能力和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是一个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声调、动作、举止、表情和心灵,应用到教育环境的氛围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应变能力也称“教育机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面对偶发事件,作出迅速判断,采取的正确处理的能力。两项能力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巧妙点拨学生思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要做一个受学生尊重的教师,要使每一堂课都能吸引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动性,还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马卡连柯说,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经过这样的步骤,任何一个教师也不能够成为很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捷克】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年版,第152页.

[2] 【苏】N·A贾雄 《教学·教育技艺原理》储惠芳,邱瑾,王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