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围绕发展能力目标 优化数学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围绕发展能力目标 优化数学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还是坚持以传统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作为科技教育形态下的小学教师,所肩负工作重任不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要努力培养潜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即以能力素养为发展核心,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目标;素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40-01

有这样的寓意故事:路人看到两个正在砌墙的人,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其中一人回答道:“你没长眼睛啊?我正在为人家砌墙!”另一人则满腔热情:“我正在为这座城市作出贡献呢!”20年后,后者已是房地产开发巨商,而前者还是一名普通建筑工人。这足以说明一个人的思维视力问题!因此为人师者,我们应该本着长远战略性眼光,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展着眼未来的“鱼渔教学法”,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本文试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简要阐述。

1.改传统手段为科技支撑,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

兴趣是人的原发力,情感是人的粘合剂,而兴趣、情感则是能力发展的土壤和养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吸引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必须以迎合他们活泼好奇的心理特征为抓手,有效创设能够牵引注意力的环境和条件,驱使他们自然融入模拟情景,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这种与教学内容浑然天成的模拟情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那小黑板之类的简单教具,既无法激发课堂学趣又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演示的需要。而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功用,正是“活性情景的制造商”和“玩学氛围的生产者”。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因需制作引人入胜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激发课堂活力,充分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关于“年、月、日”的内容教学中,有位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显现太阳、月亮和地球三种天体的自然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我们的一年时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就是我们的一个月时间,而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则是我们的一日时间。生动形象的动彩、和谐悦耳的配乐、精彩亲切的解说,还有学生内心固有的神秘之感,把所有人都带入到奇妙无比的宇宙世界。小学生既为神奇的宇宙世界而纷纷惊叹不已,又为自己能够感知年、月、日的来历而显得异常兴奋。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处于激昂活跃的状态之中。

2.改单向讲授为立体教学,有效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许久以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往往把重要精力押宝在几十分钟的课内教学上,而课堂活动长期又沿袭“直接灌输-被动承受”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至少有“三虞”:一是教学双方难免会产生身心疲劳感,因为再精彩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保持永久的魅力和吸引力;二是置身于长久压抑之下的学生思维难以被真正激活,甚至会自然形成坐等靠的学习惰性;三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难以得到有效性伸展。

自从实行新课程教学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向立体化模式蓬勃发展起来,主体者的学习个性和活力也得以逐步张扬,“以学为主”的现象清晰可见。主要表现在:首先,师生双方越来越重视课前预习,有效实现了教学关口的前移。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课堂教学注重了双边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互动越来越强,分组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再次,课堂环节得到有效延伸,教学平台趋向立体化发展。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先让学生弄清概念,笔者再用多媒体显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分组测算其周长是多少。在学生们得出“长+宽+长+宽=20厘米”和“长×2+宽×2=20厘米”之后,提醒学生还能找出更简单的计算方式。经过启发引导和努力思考,学生们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对于这样的探究成效,教师感到很是欣慰,学生们也深受鼓舞。

3.变统一要求为因人而异,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传统教学教学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考评,大都实行“以成绩论英雄”的衡量标准。这既是严重缺乏公允的不实之举,实际上更容易产生学习上的“贫富悬殊”现象。新课程理念在强调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大力倡导以激励为主的学习和学生评价机制,这就是在高呼着教学公平竞争的原则。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消除的。只有基于现实状况,认真对待、积极施为,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向前迈进和发展。

笔者曾被指派接手一个“无可救药”(数学人平成绩一路“飘红”)的班级。起初,我是鼓足干劲实行“四抓”--抓课前预习、抓课堂教学、抓作业辅导、抓课后补差。可是狠抓了半个学期,除了精疲力竭,根本看不出什么效果!经过一阵激烈的反思,我重新调整了思路--与其急于求进,不如稳打稳扎。在花费时日对每生进行一番审视之后,接着与学生及其家长开始“交流交心交朋友”,然后根据数学的成绩先后、基础高低和能力强弱等状况,把学生分为几个层面,并为他们制定略高点滴的发展标准。这一下,笔者倒有种“债多不愁”的轻松,而学生则显得很兴奋很有信心。就在一片"奇哉怪哉"之中,在学期末的全市同卷考试中,本班数学打了历史性的“翻身仗”--尽管优秀率不算高,但是人均成绩跃居全校中上游!这难道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