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型战国半两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型战国半两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秦国本是地处西陲的嬴姓小国,春秋初期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到战国早期社会还比较落后,国力薄弱,人们商品所需大多靠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来完成。秦国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迅速崛起,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属货币随着商贸活动的繁荣而问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天子贺。行钱。”秦半两钱始铸于战国中期,特点是以铢两制为货币单位,一铢约合今0.67克左右,半两为十二铢,即8克左右。半两钱因标志明确,铸工简单,大小、重量适度,便于携带和流通,一直是秦国货币中的代表性币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半两钱的规格、重量及文字进行了重新标定。这之前所铸行的半两钱被统称为“战国半两”。

在地域差别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半两钱的版式极为复杂,质量参差不齐。战国晚期的半两钱多已减重,名不副实,相当一部分因无严格标准而铸工粗疏,流铜四溢,大小、轻重不一,厚薄不均,且文字书体亦多变化。一般直径32~37毫米,重量5.4~7.4克。当然,也有不少3克以下的轻薄钱,还有一些10克以上的较重钱,这反映出“战国半两”的标准化程度随着秦国四处征战的扩大反倒日趋低下。另外,出于某种特殊需要,秦国还铸有极少量直径大于38毫米,重20~30克,甚至更大更重的大型厚重半两钱。

是品大型半两钱,铜色深红;背面直径最大42毫米,最小40毫米,厚4毫米;无内外廓,穿口约13毫米左右;重24克(见图)。其文字与形制基本具备了“战国半两”不多见品种的主要特征,即钱文结体修长,笔法端庄丰厚、凝重粗实,字形硕大工整,大篆体周正拙美。此钱写法新奇少见。“半”字上两笔较长接面缘,略具圆折,下部方折,横画稍短,竖笔贯边;“两”字的起笔形如豆珠,中间双人长竖略有隐起,三竖画向下舒展依圆相切。其整体钱文高挺、狭长,带有明显弧形且高低起伏,书风洒脱意蕴动感,古雅质朴,大篆韵味较为浓郁。穿口及外缘呈背大面小,正面钱肉成块状凸起,背面较平;外缘侧边有明显浇口宽茬与范线。其体大厚重,形态雄浑,铸工出自泥陶范。该钱铜质熟旧,包浆生根于铜质内表、附着牢固,形成自然,笔画间与穿口处残存泥土覆盖不易磨到的墨绿坚锈,通体无现代作伪之嫌,当为传世多年之熟坑,又经长期把玩,为难得一遇的真品。

古钱收藏爱好者对该钱有以下不同看法:1.“战国半两”超大超重钱本就不多,钱文格式占满的更是罕见,其钱文风格及工艺、用材等似乎与战国秦晚期或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半两风范很是相像,可能为观赏样品,属开炉、镇库或纳贡礼钱,并不参与流通。2.此钱为“战国半两”中之高价炫富,专为宫内、皇族、权贵及上层统治者用于赏赐、馈赠等带有纪念性质而特作,民间流传者少有。3.战国秦铸币以记重为标准,此是针对半两钱在铸行中出现减重混乱现象而带有地方性的官用“权钱”(又称砝码钱),系用于标定大量流通钱是否达到应有最低重量的职能法钱。4.货币流通中重、轻币相配作为基本计价单位并用,从而可与现实价格水平相适应,以便更好地交易与兑付。仅就本品的重量而言,与秦故地经济发达城邑“商盛币自重”的货币流通习俗大体相合,所以不排除为商贾、金融重地所用量少的“重币”。以上多家之言,各有一定道理,孰是孰非,难为定论,尚待进一步考究。 责编 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