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清时调的历史渊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清时调的历史渊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临清,作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处于运河南北交汇枢纽之地的临清,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成为当时的漕运咽喉、商业重镇。临清时调是在南北时调小曲的基础上,融合临清当地的方言韵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时调;运河文化;临清时调;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67-01

“时调”,望名生义,广义的讲是指各个时代的流行音调。就目前所见文献来看,最早出现“时调”一词是在万历刻本《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的题名中。题中运用了“时调”二字,大概是因为书中收入了《罗江怨》等民间时兴曲调。①

自明代使用以来,“时调”最初大概是指民间时兴的里巷歌谣,如《山坡羊》、《锁南枝》、《桂枝儿》、《傍妆台》等等。明代李开先在《闲居集・市井艳词序》中说:“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锁南枝》,一则商调,一则越调。商,伤也;越,悦也,时可考见矣。二则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者言,亦知歌之。”②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山坡羊》和《锁南枝》两曲流行极其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从广义的“时调”范畴来讲,明清以来与之并用的称谓很多,如“小曲”、“时尚小令”、“俚曲”、“小唱”、“时令小曲”、“俗曲”、“时曲”等等。从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广义的“时调”突出了一个“时”字,即为时兴、时尚之曲调。

随着音乐研究的不断深入,“时调”已不再单指笼统意义上的时兴曲调。“时调”一词除了保留其时兴曲调的基本释义外,在艺术门类、演出形式等方面被赋予了更为细致的含义。由广义的“时兴曲调”之义,演化到狭义的范畴。现在的“时调”是指一种源于明清民间小曲,结合地域审美习惯演变而成的地方性曲艺形式。

《中国曲学大辞典》上说:“时调小曲,明清民间歌曲的一种。曲艺的一个别类。亦名‘时调’、‘小曲’、‘小唱’。……大抵在清初以后,各地的时调小曲渐向曲艺发展,或有些被曲艺吸收为曲牌,逐渐形成为联曲体和单曲体两类,构成曲艺的时调小曲一类。”③

明清时期,诸多地方曲种在运河沿岸生根发芽,争奇斗艳,临清时调就是在南北小曲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在南北时调小曲的基础上,融合临清当地的方言韵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临清时调。

临清时调的形成与临清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临清位于山东的西北部,现属于聊城市,地处冀、鲁、豫三省接壤地带,驰名中外的京杭运河穿境而过。临清古时即有“京师门户,南北要冲”的美誉,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运河枢纽。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不仅给临清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繁荣,而且积淀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为临清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元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先后定都于哈尔和林(今蒙古国境内)、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向北转移。特别是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山东成为大都的南部堡垒,是连接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纽带。会通河、通会河的开凿,使得东南财富经水路直达大都。临清正处于会通河与卫河汇合处,成为水路要冲。永乐年间会通河疏浚后,漕粮经大运河运往京、通二地,海运、陆运都被废除,南北商旅也纷纷改道大运河,各地商客几乎都要从临清经过,临清成为全国咽喉扼要之地。除漕运外,大批商船往来于漕河之上,临清成为公认的一个商品集散地。

明朝初年,运河沿线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沿岸各城市在经济上经历了由自然经济向萌芽商品经济的转型,文化领域也得以渗透。兴起于淮阳的俗曲小令,正是借助运河传播于此,并且得到广泛的传播。临清弦歌清唱盛极一时,一些青楼女子为了迎合各方客人的需求,纷纷学习各方小曲,供助兴消遣之用,这就是早期的“时调”。有些商人带歌妓随船而行,为文化的互通有无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临清时调是在不断吸收南北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明代谢肇《五杂俎》载:“今京师有小唱,专供缙绅酒席,盖官伎既禁,不得不用之耳。其初皆浙之宁绍人,近日则半属临清矣,故有南北小唱之分。”④可见,临清俗曲小唱根植于民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临清时调是我国牌子曲种中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传统曲艺品种,由于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使得临清时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临清时调采用淳朴的临清方言进行演唱,作品中折射出当地多样的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注释:

①李秋菊.清末民初时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4月,第4页.

②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9页.

③齐华森.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6-77页.

④[明]谢肇.五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