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动化控制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动化控制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就是在没有人员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使电力系统正常高效地工作。电力系统自动化操作技术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自动化控制,加强设备和软件的管理,加强人员的管理是提高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5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也随之而提高,现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控制系统的可操作性与可靠性,现在采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在逐步向数字变电站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变电站的监控系统更加缜密。在电力系统中,有时候需要监测的数据多达一万多个点,数据浩瀚,并且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非常复杂,如果没有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艰巨的监测任务。

在逐渐提高的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驱动下,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为电能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电力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变电站中,控制系统主要有遥控、遥信、遥测和遥脉控制系统,这些控制系统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可靠、经济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作用发挥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高速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将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

1 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

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始终都是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不论是在电能生产环节、输电环节、配电环节,电力自动化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电力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那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轻则造成设备损坏,少数用户停电,重则造成广大区域范围的停电,甚至是整个电力系统的瓦解,设备损坏,大量用户停电,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经济损失巨大。因此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是电力企业的头等大事,不可马虎对待。

②保证电能质量。电能如同一般的产品一样,电能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质量标准才能够输送给用户进行使用,描述电能质量的指标有电能的电压、频率和电能的波形,电力系统中的设备都需要在一定的电压范围之内才能够工作,如果电压偏离太大,那么电力设备很可能不能启动或者被烧毁;电力波形如果不是正弦波,那么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设备、通信线路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降低电机的运行性能,导致发热严重;在电能质量中,要求最为严格的一项是电能的频率,在我国频率允许的范围是,保证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是保证电力系统有功功率输送时时刻刻都能够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

③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电力企业不仅需要注意电能的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还需要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已经投入运行的电力设备而言,要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那么只有通过合理的电力调度优化系统运行性能,并且由于系统的负荷是在时刻发生变化的,只有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之下对系统的运行方案进行计算和选择,根据负荷状况选择调度方案使得电力系统始终是在最优化的情况下运行。

④保证电力系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现在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如果以破坏环境换来一时的发展,那么是得不偿失的。合理地安排设备的容量和分布,满足经济性的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电力自动化控制管理

2.1 加强自动化控制

现在电力企业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然而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除了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先进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加强自动化控制,提高经营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自动化控制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电力企业中往往需要对上百个子系统进行控制,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此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的加强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电力系统当中,控制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正在向数字化发展,逐步实现智能化,随着上述控制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变电站逐渐实现了网络化和数字化,与此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也使得变电站的运行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自动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对电力系统正常工作至关重要,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定期维修,因此加强员工的职业修养非常重要。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也是重要的课题,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维护,对发电厂的设备进行全程监视和管理,保证在出现了故障之后能够及时地处理,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2.2 设备的应用与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转变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的观点,推进并且优化软件的应用,认真地分析生产与管理各个方面的关系,积极开发高效的管理设备,管理软件。管理软件不仅要适合当前的管理体制,还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做到不断创新,不断优化。在一些软件技术上,我国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危机感,加快产业化升级,加大战略投入。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融合应用,实现了对变电站中主要设备的自动监控,微机保护实现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并具有故障记录、多套定值存储的功能;数据采集采用了多种采集方法,在满足测量精度的同时还能够与计算机分析功能相结合,进行数据快速分析;操作人员对断路器、隔离开关进行控制的时候可以通过CRT屏直接进行,提高了控制精度、降低了控制工作的工作量。在辅助系统当中把那些地理位置相近、工艺性质相同的系统实行集中控制,实现了控制系统的简化和压缩,同时也提高了控制技术水平。变电站防火、保安控制措施使得无人值班变电站多了一道保护屏障。

为了保证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变电站的防误操作系统也是一项重要自动化系统。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变电站不再像以往那样采用复杂的电气连锁,而对于分层分布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防误操作闭锁方式也分层分级分布并与相应的系统结构对应,每一个间隔的控制装置都引入该层间隔的交流电压、电流、断路器位置等信息为遥测、遥信所用。智能化的装置可以很方便的采用上面的信号进行编程控制,实现闭锁功能,防止误操作。

在当前,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和自动化发展的关键,现在集中在了软件的应用层面上,在对软件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充分地认识软技术价值,学会辨识软技术价值的方法和眼光,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于经济杠杆采取有效的机制进行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要学会对这些故障或者异常进行原因分析和判断,为生成的智能画面提供智能化的快速的指导,及时地为反映系统和设备异常的参数以及能量的平衡状态做出快速的分析,和趋势判断,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方面,比如当气温下降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候,智能化的设备就会进行报警做出一些简单的处理,甚至停机。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当做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电力系统中设备管理的优化,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改进和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实现了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还能够对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控制和优化,随着管理信息系统、视频监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系统的综合应用,电力系统的管理将更加全面,自动化水平将会更高。

2.3 人员的管理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的深化,其实践性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中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员,不论是多么智能化的设备,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工作始终需要人来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并且还需要有丰富的运行经验,做好人员的管理,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现在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设备和软件的不断改进,因此及时地更新人员的技术知识也十分地重要。在现在自动控制技术不断提高,应用不断深化的情况下,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科技人才也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需要得到创新性的改进,控制策略也需要得到科学性的改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企业的发展活力,提高企业在市场化的环境下的竞争力。

3 结 语

虽然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层面上的问题,仪器仪表的稳定性、精确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网络连接的标准还没有达到完全的一体化,信息交流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畅通无阻。因此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优化的设备和软件,实行优化的管理模式和科学合理的控制方式,加强人员的管理是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海葵,覃夏.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

[2] 张雯雯,刘霞,韩伟.略论电力自动化控制与操作[J].中国电子商务,2012,(12).

[3] 梁王月峰.配电管理系统中地理信息一体化处理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