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家书架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家书架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洱(作家)

《春尽江南》,格非 著

格非用《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三部曲,写下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一百年的现代性旅程中的梦想和失败,体现了浓烈的知识分子情怀。对当下的现实,他放不下,他不愿意抽身而出,躲进小楼成一统。作为一个小说家,他一定要用小说的方式说话。

二月河(作家)

《红楼梦》,曹雪芹 著

读书,人生一大乐事。爱读书这一条,我至死不会变。我读书过程中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当读了很多书时,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积累,一种创作的欲望。在这里,我推荐曹雪芹著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读《红楼梦》对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及传统伦理道德等都大有裨益。在艺术上,《红楼梦》也是巅峰之作,读她可获得最顶尖的审美享受。

王安忆(作家)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我读书是看一本扔一本,扔掉的是书本,而留下的是人对书本的深刻理解和书本对人的启迪。如果非让我推荐一本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著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这本书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拉丁美洲的一百年,它简直是把整个地球端到了读者的面前来转动了。

朱正琳(著名书评人)

《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 著

这是一本杨绛先生的传记。杨绛先生在序中说:“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我去世后也许会增加几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凭这一句话,这本书的特有价值便可想而知。读这本书,就像跟着作者一起“听杨绛谈往事”。那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叙事风格,显然是直接来自杨绛先生的谈话风格。说的似乎都是生活琐事,一个世纪的人世沧桑,全都仿佛溶解在一股涓涓细流之中。有时候又觉得,她直如她年轻时的一篇散文里所写:“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她这98年,越往平淡处说,就越值得细细地读。

樊星(大学教授)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 著

书中关于“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和“每一方都是部分正确的而又部分错误的”的论述,就在我们已经熟知的哲学家可以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且唯物主义正确、唯心主义谬误的说法之外,别辟了研究哲学的新思维,接触到这样的新思想后,我开始尝试在关于思想与文学的流行话题之外去以新的眼光探索新的话题。全书清晰、明快、生动的文风,也启迪我思考如何将文学与思想的评论也写出灵动的文采来。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示。每当我在我的书房里看到这套书,内心都会涌出一阵阵的感动:“谢谢您,罗素!”

任继愈(学者、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呐喊》,鲁迅著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有它的道理。而在今天,对这句话就要有选择地对待了。青少年辨别力不强,读了一本坏书,可能对他不但无益,反而受害。我推荐的书目是鲁迅先生著的《呐喊》。鲁迅用严峻的目光、严峻的语言、严峻的要求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鲁迅对中华民族有浓厚的爱,爱之也深,责之也切。《呐喊》更加使我们认识到除旧布新的紧迫性,值得一读再读。

谭庭浩(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认得几个字》,张大春 著

女儿快6岁了,我没有急着教她认字,她倒经常指着些不认识的字问我。我希望她对这些字的第一印象,我向她所作的第一次解释,是原汁原味、生动有趣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我找出来翻了,庶几满足我的愿望。而当我看到《认得几个字》,更感深得我心。这本书就是张大春教他两个孩子认字过程的“记录”。不光有趣,有“文化”,而且,诚如阿城在序中所言,还有“体温”。

黄一龙(著名杂文家)

《流沙河认字》,流沙河 著

这是一本教人识字的书。可是它既不板着面孔让你死记硬背,更不摇头晃脑引经据典使你云里雾里莫测高深,它给你讲故事:字的故事。全书重点讲了五六百个汉字,每个字都将它的起源、它担当什么任务,它的意义和形态怎么变化,它跟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现在受到我们怎样的待遇,好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种种经历种种变化讲得清清楚楚、生动活泼,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身世、本事甚至喜怒哀乐,读过以后就成了你的朋友,要想忘记都不可能了。

朱晓剑(书评人、人文观察者)

《极简欧洲史》,[澳大利亚]约翰・赫斯特 著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用一种较为全面的眼光来认识西方的历史,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零打碎敲的所谓史料。实际上,这本《极简欧洲史》确实能够满足大家的上述需求。它以极简练的文字,把欧洲历史的精要述说透彻。―――雅典的民主、罗马的共和,差别在哪里?蛮族入侵是如何发生?中古时期的政教之争到底争什么东西?尤其重要的问题是:近代社会以来,为什么领先世界的偏偏是西方―――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得到答案。

《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 编,丰子恺 绘

“吃狼奶长大的一族”,早年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到了明白的时候,竟然惊出一身冷汗!在教育备受国人诟病和关注的今天,什么样的教材能够体现出起码的人文精神?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这些老教材中渗透着的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无疑是前人留下的一笔财富。

黄集伟(著名出版人)

《资中筠自选集》,资中筠 著

文集中引发读者关注与共鸣的大部分文章都与读者当下经验密切相关。当下的焦虑、不安、纠结、欢愉都可以在资先生的文字里找到落脚点或起跳点。在大部分知识者缺席或噤声语境中,阅读这样的文章,既像聆听一位长者细数往昔,又像分享一位智者熟虑深思。

《这些人,那些事》,吴念真 著

睡前读这本小册子也适宜,也不适宜。吴先生文字烤烟似的淡香可以暖枕,可他笔下故人旧事的重新扭结则忽就混合出呛鼻的人生焦油……读《遗书》《秘密》很容易把人读垮,而读《寂寞》,则让人再次明白,跟那些唱诵在歌词里的“寂寞”比,说不出的寂寞才是寂寞。

《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特里・布劳斯 著

对于历史来说,再长寿的人都短命。而《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这种书等于用最简单的办法,将这种遗憾多少弥补了一下。贡布里希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对于历史而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迟到的观众。当我们被领位员领到黑糊糊的电影院后,我们心里很无奈――我们不知道银幕上那两个家伙为什么又要相爱,又要相恨。而这时,那些精妙的历史书最可能帮我们一把。它或多或少可以告诉我们王子为什么爱上了公主,以及他们后来是不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