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计量观必将取代信息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计量观必将取代信息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此消彼长,引发了有关财务报告方式的两种理论即:信息观和计量观。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观下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愈来愈钟爱计量观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观和计量观的基本观点,其后又分析了计量观必将取代信息观的原因。

【关键词】 信息观 计量观 公允价值 净盈余理论

引言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协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由这一基本问题引出了两种有关财务报告方式的不同理论:信息观和计量观。

在有效市场环境下,会计提供大量的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状况做出自己的预测,这就是“决策有用性基础上的信息观”。信息观首先假设市场对股票定价是有效的,所有信息都将迅速的不偏不倚地反映到股票价格上。当大量的理性投资者在一个有序运作的证券市场上做出相互影响的决策时,市场是有效的,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的结果,使得会计人员使用“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用标注和附注提供额外信息,比如RRA、MD&A、财务预测、公允价值。这种观点基础上的财务报告方法称“损益表法”。

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会计人员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对资产和权益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应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这就是“决策有用性基础上的计量观”。这就意味着,为了使财务报告在评估企业价值中起到更大作用,其表内部分将大量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观认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更具有信息含量,这种观点基础上的财务报告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表法”。

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Brown)以1957到1965年9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26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验证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从此信息观一直支配着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并被许多大的会计准则制订机构所采用。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逐步加深,财务报告的天平逐步向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信息倾斜。

计量观取代信息观的原因

1. 信息观的假设前提受到冲击,会计盈余质量不高

首先,信息观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投资者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行为研究的结果表明,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而且当市场上存在噪音交易者时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收益。这对有效市场假设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怀疑,促使人们重视股票的内在价值问题,逐步开始探讨股票的计价模型。其次,信息观以会计盈余为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且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是大多数会计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列弗(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时期内,股票收益中仅有2%~5%的非正常收益是由会计盈余所引起的,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盈余质量不高(也即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报告信息的相关性较差)。柯林斯等人(Collin setal,1994)通过实证分析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可见,在信息观下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算的会计盈余,由于其时效性差而导致了其质量不高。

2.“净盈余理论”提供了一个和计量观一致的理论框架

信息观只注重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但是没有考虑市场是如何把信息转换到股票中去的。由于信息观的依据是市场对会计数据的反应是有效的,即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公司价值。人们自然没有理由去探寻股票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内在机制。但当有效市场假设受到怀疑时,人们就会去探求新的方法,来揭示这种内在机制。这也正是计量观形成的缘由。

计量观的建立应归功于著名的净盈余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的根本作用是决定公司价值,使会计账面价值能够真实反映公司价值的方法是采用现值计量,该理论提供了一个直接根据会计信息来估计公司的市场价值的数学模型(净盈余模型)即:某一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MV)可以表示为权益当期账面价值(BV)和未来预期超常盈余现值的一个函数,该模型首次将权益资本价值与账面价值(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和未来盈利(通过损益表反映)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会计账面数字在决定权益资本价值中的直接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会计选择对权益资本价值的影响,从一个完全崭新的角度展示了会计选择与权益资本价值之间内在的数量关系。由于未来预期超常盈余的存在,使得损益表在投资者的决策中变得重要起来,这也是净盈余理论的源泉所在。净剩余模型的一个极端情况是当“未来预期超常盈余”为0时,公司的所有价值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损益表不具有信息含量,此时会计又称是无偏的,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价的。但现实中,这种状态并不存在,投资者需要运用损益表来评估非常盈余,从而来正确评价公司价值。如果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更多的公司价值包含于账面价值中,而减少对隐藏于报表之外的超常获利能力作出估计。这无疑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使投资者受益匪浅。净盈余模型通过说明公司价值是如何由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基本组成部分来确定,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计量观的有力支持。

3.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比重的上升、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资、融资、避险等活动、广大投资者、债权人需要能真实反映企业收益情况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的环境负债和社会责任披露的呼声越来越大,都促使会计改变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同时,报价机构的增多,也使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随时准确地获取,大大降低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取得成本。另外,审计人员出于对风险和法律责任的规避,会更愿意会计数据采用可靠的现值数据(如公允价值等)计量,从而使更多的风险信息置于表内,在实践上推动了计量观的发展。

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是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从国际上最早提出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到其在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企业的管理当局为了能够向市场传递更为有用的信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也愿意揭示企业的公允价值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在各项准则中,我国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也大量涉及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将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我国并在准则中应用,对推动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协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夏文贤译.财务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9-141.

[2] 陈国辉.财务呈报的历史观、信息观与计量观[J].会计之友,2007,(7)上:4-6.

[3] 台大春.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的理论架构研究[J].财经论坛,2006,(7):53-54.

[4] 于楠楠.论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J].山东审计,2003,(11):7-8.

[5] 王敏艳.浅析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J].广西审计,2000,(9):18-18.

[6] 钱逢胜.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财务报告发展的必然趋势[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2):37-42.

作者简介:焦蒙蒙(1982.2-),女,山东东阿人,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会计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