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析宫泽贤治作品中的美丽与哀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析宫泽贤治作品中的美丽与哀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文学视角来研究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从其写作对象、写作风格、作者本人生平来简析其《银河铁道之夜》、《金色番茄》、《渡过雪原》等作品中的美丽哀愁的双重情愫。不同于单纯的语言和修辞研究,而是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视角,将宫泽贤治的作品与其人格魅力一同解析。

关键词:宫泽贤治 日本文学 童话 美丽 哀愁

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1896.8.27-1933.9.21),这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如《风又三郎》、《渡过雪原》、《银河铁道之夜》等不朽名篇的岩手县著名作家,在其所属的时代,并非是风靡一时的著名作家。那么,在宫泽贤治短暂的37年的生命中,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写作的灵感起源,又是以什么样的情愫和思想来塑造作品中兼具美丽与哀愁的双重形象呢?本文将从其写作对象、写作环境与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来简析宫泽贤治作品中的美丽与哀愁。

一、宫泽贤治其人

日本作家、诗人宫泽贤治,生于日本东北部寒冷贫困的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一个商人之家,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自幼体弱多病,却心怀悲天悯人之情。为改善农村面貌,从盛岗高等农村学校(现为岩手大学)毕业后,他亲赴农村任教,并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开办农业技术讲习所,创办农民协会,亲自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任教四年即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生活,虽然和自己富商之子身份不符,却因为自己的信仰而乐在其中。然而,不久他竟毅然辞职务农,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知识扶贫救灾,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同甘苦、共命运。他不依靠任何组织,未加入任何政党派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慈悲为怀,以苦行为人生使命,以知识为武器,在为民造福的过程中探索人生,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他白天耕种,夜晚为农民上课,讲解农业知识、教外语、讲故事、举办音乐会,他把生命的一分一秒都用于那“一个心眼”上,无暇谈情说爱,顾不上完整的睡眠和用餐。就这样,他在人生最后五年因辛劳过度,年仅37岁的他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失调染上肺病,不幸早逝。宫泽贤治生前仅《渡过雪原》一篇作品获得过稿费,自费出版的书籍一直处在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一个始终崇尚着美与救赎并将之变为文字的作家,却怀抱着如此悲伤却无人理解的心境,这就是宫泽贤治作品为什么兼具有美与悲伤两方面的根本原因。

二、关于贤治作品中孩童的思考

其实,这是让小孩子讲给大人听的童话。

总是有人说,大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其实孩子心中又何尝不住着一个大人。纵观贤治作品可以发现,最悲伤的岁月,是童年的岁月,最失落的地方,是儿时的乐园。不论是跳下河里救人的柯贝内拉,还是误将金色番茄当作金子的娜丽兄妹,甚至于努力反抗雪婆的雪童子。这样的悲伤都隐忍在一个幼小的身体中。在月光下,在漫天白雪中,在蜂鸟拍打着翅膀讲述的故事里,在所有美好得不可方物的空间里一同爆发,映衬着如此良辰美景却无福消受,因此每当想起那些本不应该有一丝悲伤的孩子在代替大人做着那样伟大却近似毁灭的事,心中的伤口也未待结痂便霎时间同北国的风雪一起结成了一片薄薄的,锋利的冰甲。在年轻的心稍为之动容之时,这层冰甲破裂,带着冰凉和些许疼痛直达深处,虽不至于令人痛哭,但那种惋惜与不舍怕是再也令人无法忘怀了。

三、那些美丽与哀愁的孩子,究竟是谁?

贤治曾说,自己的作品都是在山川,河流之间产生的。如他这般田园童心的人怕是不多见。随手可摘的葡萄,银亮的鱼群,透明如玻璃一般的海水,闪亮在夜空的双子星,如不是漫步在田间,是很难发现的。然而自幼体弱多病的贤治似乎从未意识到,孩童的嬉笑会惊得鱼群四处逃散,欢快的脚步会将平静的海水变成散落各地的水晶,夜晚跳动的萤火似乎比静挂天空的双子星更容易令孩子称奇。这样看来,其实贤治书中那些嬉戏的孩子,相比于真正的天真孩童,又多了一些安静。贤治作品中,几乎很少能见到极快节奏发展的故事情节,就连暴风雪都是安静地呼啸,沉默地冰封。如贤治这般将无忧无虑的孩子写成安静的思想者,是极其罕见的。究其原因,大抵与其生活环境相关,寒冷且贫困的岩手县与贤治家庭的富商身份并不相符,而自幼信奉法华经的他却志在拯救苍生,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令其始终在心灵深处徘徊却终究找不到出口。因此贤治书中的不被人理解的风又三郎,始终被顽皮孩子嘲弄的乔班尼,一心偏执地认为番茄就是黄金的培牧培路,说到底,就是渴望被理解却终不能的宫泽贤治自己。

四、时代赋予的悲伤

说起日本近代童话,也不难想起日本近现代童话创作的先驱――小川未明。而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小川作品中的故事大多有结局,不论悲喜均一气呵成,整篇故事浑然一体,意象也相对好懂,符合儿童的普遍认识。再观宫泽贤治,可以说,在贤治作品中,鲜少有欢快的基调,均是明亮而清新的背景下有一个看似完结实则意犹未尽的结尾。更有甚者,即使分开章节阅读,也不影响所读意趣。这是因为,同高产并且高寿,年少时便入高等学府(早稻田大学)深造,并被坪内逍遥与岛村抱月赏识的小川未明相比,宫泽贤治只是一个身在贫困的东北地区不被人赏识,终日只想建立自己所向往的理想乡的可怜青年而已。而其中《银河铁道之夜》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作者的全部创作生涯,甚至至死都在不停地修改,因此除了贤治本人,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银河铁道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熟悉宫泽贤治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年轻人在短短的37年生命中,几乎没发表过什么像样的大作,似乎总有一类人是这样,生前并不被关注,死后获得的是超乎前人的礼赞。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而其实这样的不被理解之下,蕴含着更多渴望宣泄,渴望倾诉的生的力量与凄美的哀愁。卡夫卡如此,梵高依然,宫泽贤治的美丽与哀愁也是由此蔓延、滋长。因此我们应该感谢时代的不理解与不包容,正是在此重压之下生长的思想之花,才能被称之为永恒。

至此再看宫泽贤治的作品,那些天真烂漫的孩童时光也正是作者曾经向往,却终不得的孩童时光,而心中之事又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有了那些不属于这个年纪孩童的悲伤蕴藏其中。这样看来,其实读者心中的美丽与哀愁,就是宫泽贤治一直想要被人理解的自己短暂的生命本身。

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1896.8.27-1933.9.21),这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如《风又三郎》、《渡过雪原》、《银河铁道之夜》等不朽名篇的岩手县著名作家,在其所属的时代,并非是风靡一时的著名作家。那么,在宫泽贤治短暂的37年的生命中,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写作的灵感起源,又是以什么样的情愫和思想来塑造作品中兼具美丽与哀愁的双重形象呢?本文将从其写作对象、写作环境与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来简析宫泽贤治作品中的美丽与哀愁。

一、宫泽贤治其人

日本作家、诗人宫泽贤治,生于日本东北部寒冷贫困的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一个商人之家,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自幼体弱多病,却心怀悲天悯人之情。为改善农村面貌,从盛岗高等农村学校(现为岩手大学)毕业后,他亲赴农村任教,并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开办农业技术讲习所,创办农民协会,亲自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任教四年即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生活,虽然和自己富商之子身份不符,却因为自己的信仰而乐在其中。然而,不久他竟毅然辞职务农,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知识扶贫救灾,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同甘苦、共命运。他不依靠任何组织,未加入任何政党派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慈悲为怀,以苦行为人生使命,以知识为武器,在为民造福的过程中探索人生,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他白天耕种,夜晚为农民上课,讲解农业知识、教外语、讲故事、举办音乐会,他把生命的一分一秒都用于那“一个心眼”上,无暇谈情说爱,顾不上完整的睡眠和用餐。就这样,他在人生最后五年因辛劳过度,年仅37岁的他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失调染上肺病,不幸早逝。宫泽贤治生前仅《渡过雪原》一篇作品获得过稿费,自费出版的书籍一直处在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一个始终崇尚着美与救赎并将之变为文字的作家,却怀抱着如此悲伤却无人理解的心境,这就是宫泽贤治作品为什么兼具有美与悲伤两方面的根本原因。

二、关于贤治作品中孩童的思考

其实,这是让小孩子讲给大人听的童话。

总是有人说,大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其实孩子心中又何尝不住着一个大人。纵观贤治作品可以发现,最悲伤的岁月,是童年的岁月,最失落的地方,是儿时的乐园。不论是跳下河里救人的柯贝内拉,还是误将金色番茄当作金子的娜丽兄妹,甚至于努力反抗雪婆的雪童子。这样的悲伤都隐忍在一个幼小的身体中。在月光下,在漫天白雪中,在蜂鸟拍打着翅膀讲述的故事里,在所有美好得不可方物的空间里一同爆发,映衬着如此良辰美景却无福消受,因此每当想起那些本不应该有一丝悲伤的孩子在代替大人做着那样伟大却近似毁灭的事,心中的伤口也未待结痂便霎时间同北国的风雪一起结成了一片薄薄的,锋利的冰甲。在年轻的心稍为之动容之时,这层冰甲破裂,带着冰凉和些许疼痛直达深处,虽不至于令人痛哭,但那种惋惜与不舍怕是再也令人无法忘怀了。

三、那些美丽与哀愁的孩子,究竟是谁?

贤治曾说,自己的作品都是在山川,河流之间产生的。如他这般田园童心的人怕是不多见。随手可摘的葡萄,银亮的鱼群,透明如玻璃一般的海水,闪亮在夜空的双子星,如不是漫步在田间,是很难发现的。然而自幼体弱多病的贤治似乎从未意识到,孩童的嬉笑会惊得鱼群四处逃散,欢快的脚步会将平静的海水变成散落各地的水晶,夜晚跳动的萤火似乎比静挂天空的双子星更容易令孩子称奇。这样看来,其实贤治书中那些嬉戏的孩子,相比于真正的天真孩童,又多了一些安静。贤治作品中,几乎很少能见到极快节奏发展的故事情节,就连暴风雪都是安静地呼啸,沉默地冰封。如贤治这般将无忧无虑的孩子写成安静的思想者,是极其罕见的。究其原因,大抵与其生活环境相关,寒冷且贫困的岩手县与贤治家庭的富商身份并不相符,而自幼信奉法华经的他却志在拯救苍生,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令其始终在心灵深处徘徊却终究找不到出口。因此贤治书中的不被人理解的风又三郎,始终被顽皮孩子嘲弄的乔班尼,一心偏执地认为番茄就是黄金的培牧培路,说到底,就是渴望被理解却终不能的宫泽贤治自己。

四、时代赋予的悲伤

说起日本近代童话,也不难想起日本近现代童话创作的先驱――小川未明。而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小川作品中的故事大多有结局,不论悲喜均一气呵成,整篇故事浑然一体,意象也相对好懂,符合儿童的普遍认识。再观宫泽贤治,可以说,在贤治作品中,鲜少有欢快的基调,均是明亮而清新的背景下有一个看似完结实则意犹未尽的结尾。更有甚者,即使分开章节阅读,也不影响所读意趣。这是因为,同高产并且高寿,年少时便入高等学府(早稻田大学)深造,并被坪内逍遥与岛村抱月赏识的小川未明相比,宫泽贤治只是一个身在贫困的东北地区不被人赏识,终日只想建立自己所向往的理想乡的可怜青年而已。而其中《银河铁道之夜》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作者的全部创作生涯,甚至至死都在不停地修改,因此除了贤治本人,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银河铁道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熟悉宫泽贤治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年轻人在短短的37年生命中,几乎没发表过什么像样的大作,似乎总有一类人是这样,生前并不被关注,死后获得的是超乎前人的礼赞。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而其实这样的不被理解之下,蕴含着更多渴望宣泄,渴望倾诉的生的力量与凄美的哀愁。卡夫卡如此,梵高依然,宫泽贤治的美丽与哀愁也是由此蔓延、滋长。因此我们应该感谢时代的不理解与不包容,正是在此重压之下生长的思想之花,才能被称之为永恒。

至此再看宫泽贤治的作品,那些天真烂漫的孩童时光也正是作者曾经向往,却终不得的孩童时光,而心中之事又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有了那些不属于这个年纪孩童的悲伤蕴藏其中。这样看来,其实读者心中的美丽与哀愁,就是宫泽贤治一直想要被人理解的自己短暂的生命本身。

参考文献:

[1](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译 《银河铁道之夜》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1-6-1 I S B N:9787550001046

[2](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译 《座敷童子的故事》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1-6-1 I S B N:9787550001206

[3](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译 《要求太多的餐馆》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1-6-1I S B N:9787550001190

[4]互动百科 宫泽贤治词条 http:///wiki/%E5%AE%AB%E6%B3%BD%E8%B4%A4%E6%B2%BB、

[5]http:///wiki/%E5%B0%8F%E5%B7%9D%E6%9C%AA%E6%98%8E&prd=button_doc_jin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