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寻巴里坤庙宇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寻巴里坤庙宇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疆在清代至民国年间修建了很多庙宇,其中有一少部分是官方修建的,还有一部分是本地商人和军队捐资修建的,但大部分是各地驼商、驼客捐资修建的。无论哪种修建方式,都是当时人们用以求得心灵的安慰或者祈求神灵对自己的保护。现在我们所称的庙宇,其实在当时不叫庙宇而叫会馆,且基本都是以地域为名的会馆。如陕西会馆、甘肃张掖会馆、山东会馆、宁夏会馆等,和现在商会的叫法一样。

新疆各地基本都有庙宇,特别是巴里坤、奇台两地修建的比较多,庙宇内供奉的内容也较为全面,其规模在新疆形成屈指可数的庙宇文化群落。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庙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拆除。现遗留下来的庙宇已经不是很多了。巴里坤、奇台、玛纳斯、水磨沟还保存了一小部分较为完整的清代晚期庙宇群建筑。现在巴里坤的地藏寺和仙姑庙是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2000年以后经过近几年的不断修复,基本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在巴里坤广建庙宇的历史有近200年,巴里坤曾在清代享有“庙宇冠全疆”的美称。据《镇西乡土志》记载,“道光年间,四营有四营之庙,三乡有三乡之庙,庙宇之多巍然诚郡之壮观也。”

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享有新疆“三大商埠”及“名城”之称,在康熙王朝兴盛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军屯、犯屯、回屯和旗屯,后又出现了商屯和民屯的高潮。这时广建寺庙也就随之兴起,发展到嘉庆年间在汉城、满城七里半的范围内建有57座庙宇群,按当时的城内人口计算,形成了50人就有一座庙的奇观,再加上三乡庙宇,巴里坤草原上当时就已有近百座庙宇。巴里坤寺庙内容之广是罕见的。有佛教、道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耶稣教,另有德、贤、圣、仙等寺庙。巴里坤形成了一个宗教大融合的舞台,为当时的宗教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寺庙都被毁了。现在巴里坤仅存有地藏寺、仙姑庙和石人子黑沟龙王庙。地藏寺和仙姑庙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之一,这里也是巴里坤寺庙文化的集中展示。

地藏寺原名民勤会馆,是甘肃民勤商客捐资修建的会馆,为来往于此地的民勤客商和移民服务。过会时间为每年阴历五月十六日,一般过会为3天。过会由民勤商会组织,一般都要邀请当地或者外地的名角大腕来这里唱戏。过会的目的和我们现在搞物资交流会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规模大小不一样而已。为了驼客运来的货物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交换和出售,他们在庙内戏台前的广场上进行贸易活动。一边听戏一边交易,这样的活动不但完成了商客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地域文化活动的开展。

地藏寺地处汉城南门外,整体院落坐南观北、占地十几亩,山门极其雄伟,上下木制结构,上为该庙演戏的戏台,下为进出地藏寺的山门,山门两侧又各置一面石鼓。进山门便是看戏广场,也是贸易交流场所,往里是一座壮观的凉亭,拾级而上,过凉亭左右是东西厢房,厢房门柱上雕刻有楹联:“姑息堂前受姑息姑息姑息,奈何桥上叫奈何奈何奈何”(西厢房),“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东厢房)。

最上为地藏王菩萨大殿,极其雄伟壮观,大殿宽五楹,深六进,飞檐起脊,大殿门柱上雕刻有这样一副楹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善报恶报速报慢报终须有报。”门上有一横匾写着“你来了吗”。后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金身塑像端坐在莲花座上,莲花座上有一个小洞,洞内塑有一动物,其形狮不像狮,虎不像虎,关于这怪物有一个传说:地藏王菩萨的母亲本是积德行善之人,进入佛界因经常吃素,难以度日便径自开斋,造下了十恶不赦的罪孽。触犯了天规戒律。在惩罚她时,她却逃避到地藏王菩萨莲花座内,至此变为这一怪物。由此告诫人们,行事不要擅自越轨,要按道德准则、教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必定会受到天规戒律的处罚。

仙姑庙又称甘州会馆,是甘肃张掖客商于嘉庆年间捐资修建,是座道观。东邻地藏寺,南毗孙膑庙,北望无量庙,这里林荫蔽日、古树参天、吊桥流水、花木似春。

仙姑庙山门富丽,大门两侧是八角楼,设计新颖,做工精细,云头及各式雕花板,雕刻细腻,有百看不厌之感。山门楹联语:花木四时新飘红椎绿不是人间景色,溪山千古秀钟灵旒瑞气长留世外烟霞。

进山门是一座雕龙刻凤,长10米,高5米,厚1米,砖雕影壁。正面是“二龙戏珠图”,两条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背面是“丹凤朝阳”,双面图案讲究,有阴有阳。影壁后便是小型戏台广场,专供看戏和贸易交流,每年阴历五月二十五日为庙会,唱戏3天,有时和地藏寺同会。庙会活动的举行,既活跃了巴里坤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巴里坤经济的发展。

上金瓜吊桥后就是过亭(也称前殿)。过亭设计错落有致,飞檐、花板雕刻无不勾起你的联想。相传“金瓜吊桥”是新婚夫妇必过之桥,在新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过桥,钻一回桥洞,其意一为早生贵子,其二是日子过得顺顺利利,像流水一样。楹联:遍地绿台金界静,一溪碧水玉光寒。

拾级而上便是仙姑娘娘大殿,正中供奉何仙姑,东西厢房紧挨日月光楼,是商客及道观人士居住之地,东西厢房有一幅楹联:霜前探菊雪里梅,雨后观兰风中行;绿树碧檐相掩映,小桥虚阁尘高低。

大殿中的何仙姑是站立塑像,左手还拿有一毛线团。何仙姑为何左手拿一毛线团,传说何仙姑原本是张掖地区一位非常美丽而又孝敬老人的善良女子。她的婆婆是一个瞎子,有一次婆婆出去串门,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何仙姑知道后马上就去寻找,她怕自己也像婆婆一样找不回来,于是就左手拿一团毛线边走边散,这样可按原路回家。当何仙姑手中的毛线已散完的时候,瞎婆婆还没有找到。何仙姑找婆婆的心情急切,为表示自己的孝道,就将自己的肠子接在毛线上继续寻找。直到将自己的肠子用完时,瞎婆婆才找到。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敬公婆的女子,以何仙姑为榜样,在张掖地区修建了纪念何仙姑的庙宇。至此,仙姑娘娘便成了孝道的化身。

地藏寺南毗观音阁,西邻仙姑庙和孙膑庙。这些庙宇构成了一座庙宇群落,地藏寺、观音阁在东,仙姑庙、孙膑庙为西。其山门、戏台、过厅、厢房、大殿基本都在一个平行线上。地藏寺和仙姑庙之间只有一墙之隔,这墙不是土坯墙,也不是砖墙,而是以枸杞树相隔。

当时巴里坤庙会兴盛时期,每月都有庙会,有时在一个月里有好几次庙会活动。这些庙会活动带动了地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带动了西域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

庙宇文化在西域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播形式,也是传播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驼客们通过丝绸之路将汉文化传入了西域,同时又将西域的文化带到了中原,使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和传播。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巴里坤的庙宇文化是西域宗教文化的一个缩影,巴里坤庙宇文化内涵及其修建给后人以很多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