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国圈地运动中自耕农阶层的兴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国圈地运动中自耕农阶层的兴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耕农是英国的富裕农民阶层,它伴随着圈地运动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崛起,成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生机勃勃的力量。但英国并没有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农民经济,自耕农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进行而走向衰落,然而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仍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关键词】英国圈地运动 自耕农 农民经济 农业

英文的“yeoman”,汉语音译为“约曼”,意译为自耕农。本文使用自耕农的概念,是指英国的富裕农民阶层,他们是英国农村介于上层的绅士和下层的农业劳动者之间的农业经营者阶层,是农民或佃户。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地产,或者承租领主的自营地,生产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在圈地运动持续期间,约曼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上层约曼与乡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有些约曼在经营农场的同时还兼营甚至主营工商业,约曼占有和经营土地的情况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自耕农随圈地运动崛起

圈地运动与土地的占有情况紧密关联。对于约曼之下的小农来说,圈地运动直接导致了他们的衰亡,同时也导致了自然经济的消亡,这是毋庸置疑的。圈地的主要对象是公地和荒地,甚至在国会圈地时期圈占的土地中,公地和荒地所占的比例仍较大。据估计,在英格兰,19世纪30年代前通过议会法令圈占公地、荒地达2307350英亩,占圈地总面积的34%。①这些土地在法律上虽是领主的土地,但依照习惯法,农民有一定的共有权,他们可以在工地和荒地上拣拾柴薪,饲养牲畜和修建房屋。但随着公地和荒地被大面积圈占,小农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公地的贫民会遭到沉重打击,小农经济生存的支点消失。②即便是有些贫民能获得一小块土地作为补偿,仍不足以维持生存,他们的土地太小,难以与新式经营的农业企业竞争,同时也难以承担圈地的费用,因此被迫出卖土地或者破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剥夺小农享用公地的权利,就等于彻底摧毁他们”。③“圈地在一个又一个的村庄摧毁了勉强维持生存的贫民经济”,“在公有地丧失以后,受救济的权力就是劳工最后的――和仅有的――权利了。”④英国农业转型的过程伴着大地产对小地产的不断吞没,圈地使大量小土地占有者失去赖以谋生的土地,与此同时,“英国土地私有所有权得以在规范的法律体制基础上明确确立起来,经济的发展不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限制与束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圈地对于消除英国的自然经济残余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⑤

自耕农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圈地以及与之相伴的土地市场的发育。约曼扩大地产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购买教会的地产,如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期间,大规模土地转手的过程中,许多约曼成为土地所有者;⑥二是购买王室和贵族的地产,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三是开垦荒地和购买破产小农的地产,圈地。事实上,“自耕农是积极的圈地者”。⑦在各郡的季审法庭备案录中详细记载着约曼的圈地行为,如沃里克郡的约曼威廉・布尔顿被指控“不仅大规模圈地,而且把圈占的200英亩耕地转化为牧场,从而导致这块土地上农民的数量下降,许多农户破产。”⑧詹姆斯一世时期,沃里克郡和北安普特郡人们抱怨圈地行为时说,骑士、乡绅、绅士和约曼正在侵夺小农的土地。可见此时,约曼已完全不同于他们的下层乡亲,而与乡绅同列,积极参与了圈地的活动。

面对英国农村以圈地运动和土地市场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英国农民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农村社会也出现了两极分化。自耕农顺应并得益于这样的变化,他们在变化中扩大了自己的地产和经营份额,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自耕农经营地产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在土地上进行技术改良,引进新品种,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农牧场经营体制,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方式。可以说,约曼是在社会转型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动中,适时适势地找到了发展自己的契机,也承载起社会变迁的重任。

圈地运动后期自耕农经济的衰落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议会圈地时期,随着圈地运动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展开,农村的土地所有权集中化的趋势日益明显。⑨从土地产权的角度来说,尽管之前富农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力量对比的原因,英国农村并没有最终形成强大的农民经济,大地主地产仍占据主导地位。当然,此时的地主地产也早已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型。18、19世纪英国贵族和乡绅的地产呈现明显扩大趋势,根据明格教授的估算,18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富有的地主有400家,他们拥有可耕地的20~25%,在这个土地所有者群体之下,是乡绅集团,他们占有可耕地的50~60%。⑩1873年英国官方的一项调查材料表明,全英3/4的土地被不到7000个大土地所有者占有。{11}与此同时,农场经营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根据埃伦的研究,1800年英国农场的平均面积达145英亩之多,而100英亩以上的农场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85%。{12}土地产权日益集中以及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两种趋势造成自耕农的人数以及自耕农拥有的土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不少约曼出售自己的土地,购买他们土地的人是经商致富的人或大农场主。戴维斯指出,到1780年,所有者占有土地不再构成英格兰乡村经济的主要特点。{13}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自耕农的消失,直到19世纪末仍是如此。根据1896年农业部的报告,当时共有66700户约曼耕种他们自己的土地,耕种面积将近300万英亩,占英格兰已开垦土地的14%,没有哪一个郡约曼拥有的土地少于10%,而在11个郡中,约曼拥有20%的可耕地。{14}

即便在自耕农及其经济总量减少的这一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仍呈现出不同情况。1793年关于亨廷顿郡的报告中指出,虽然在该郡老的圈地区域已是大地主占优势,但在新圈地区域和敞地区域,“产权确实相当分散”。{15}从时间上来看,自耕农人数减少的过程中,也偶尔会有“回春”的现象。如拿破仑战争时期,粮价飞涨,造成农业的繁荣,据英国农业部的报告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小自耕农都在增加而不是减少。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引用了阿莱维的说法:“自耕农阶级的衰微,在十八世纪是很快的,但在1815年以前农业繁荣的年代里似乎缓慢下来了”,{16}而此时正处于圈地速度最快的时期。{17}国会圈地时期自耕农状况的地域上和时段上的差异说明,自耕农人数的减少还与圈地之外的其他因素相关,比如产业革命以及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出售土地的过程中,约曼的经济地位是否下降了呢?的确存在这样一些记载,但有更多的证据表明,约曼是在通过卖地主动顺应市场的变化,从而改善自己的境况。研究者指出,去做大农场主的租佃者可以使约曼处于更好的地位。他们抓住圈地之后地价暴涨的时机出卖土地,把卖地所得用作租种或购买以及改良大片土地的资本,从而取得更好的收入。{18}自耕农主动放弃祖宗产业转而去经营大农场这样一个变化,似乎也从侧面证明,此时,规模化的大农业经营,至少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农业经营的最好的和最主要的获利方式。

英国自耕农阶层在圈地运动中崛起和衰落的历史事实给我们以启示:即便是在英国这种以大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国家,农民经济仍不是可有可无的、被动的和无足轻重的附属物,相反,农民经济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M.E.Turner, English Parliamentary Enclosure, Folkestone:Wm.Dawson and Sons, W&J Mackay,1980,62.

②③{16}[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4、428、433页。

④[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239页。

⑤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⑥Gorden Baths, “Noble, Gentleman and Yeoman”, J.Thirsk,ed.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Vol.Ⅳ,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302.

⑦[英]施脱克马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8页。

⑧Mildred Campell, English Yeoman under Elizabeth and the Early Stuarts, New York:Augustus M.Kelley, 1968,91.

⑨⑩F.M.L.Thompson,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London,1963,223、19-26.

{11}{17}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67、248~249页。

{12}Robert C.Allen, Enclosure and the Yeoman,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73.

{13}Davis,“The Small Landowner 1780-1872, in the Light of the Tax Assessments”,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Ⅰ,110.

{14}A.H.Johnson,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mall Landowner,Oxford.U.P,1909,149.

{15}[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38~139页。

{18}Hermann Levy,Large and Small Holdings, A Study of English Agriculture Economics, Frank Cass,19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