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园林庭院式”新农村村舍设计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园林庭院式”新农村村舍设计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了彻底改变原有村庄缺乏规划设计、自然发展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采用园林庭院式”村舍设计,旨在改变目前风格单调、功能落后的农民居住环境,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农村民居的改造模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市化进程。与此同时,顺应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使新时代的农村居住环境由实用性为主改变成休闲,观赏和实用均衡配置的结合体。建设后的农居将在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既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气候特点及农民自身居住的生活资料功能,又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并在经济上依托当地良好的园林苗木资源吸纳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消费群体,找出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园林庭院;农舍设计;鄂西北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78-01

时光荏苒,中国进入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作为中国第一支柱产业的农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农村的建设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庭院的功能不在只局限于传统的功能,更驱向于可行、可观的功能。

根据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性质、风俗习惯,因地制宜,体现各村镇特点和地方特色,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把住宅、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生产加工等各项实体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布局,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住宅建筑设计首先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理念,外观设计要新颖、美观又要便于实施,布局合理,体现建筑节能、民族文化、现代气息和现代文明,同时兼顾农村特色,既要搞好住宅单体建筑设计,也要兼顾村镇总体规划。其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采取多种单元类型,系列化拼接,注意节能措施的实施和使用节能建材。针对各项特殊要求,需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如何将发展中的新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使其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如何利用园林庭院式的空间特色,展现地域性建筑文化;

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原有资源,避免大拆大建,体现资源节约型新农村建设特点。

一、现状农村布局模式分析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地形、气候、地方文化以及原油布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村落空间布局方式各不相同。常见的空间布局方式有沿路散布式、行列式、自由散布式等。

(一)沿路散布式

布局特点:沿路散布式是最常见的布局方式。该布局模式通常以连接耕地的道路系统为基础,将农村住房布局在交通线路两侧。其核心思想是“跟随天走,宅随路建”,即道路要根据农业生产的要求布局,通达田间地头以便于生产,而后,新农村住房构建与道路系统之上,沿路布局。这种布局方式适应性强,特别适合丘陵地区。

优点:适应性强,布局紧凑,占地小,交通便利。

缺点:空间单一,不利于产业发展。

(二)行列式

布局特点:行列式也是最常见的布局方式。该布局模式成排成组的将新农村住房布局在划定区域内部。其核心思想是“集中布置,产居分离”,即将农村住房与农村生产用地剥离,像城镇小区一样集中布置,以最小的土地成本解决居住问题。同时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置,提高公共空间服务效率。

优点:布局紧凑,占地小,配套服务效率高。

缺点:空间单一,无发展余地,不适宜山形地形。

(三)自由散布式

布局特点:自由散布式是传统村落较为常见的布局模式。该布局模式是各家各户根据原有用地权属和自审需求自由的择地布置。这种布局模式各自为阵,缺少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布局凌乱,但空间灵活,内部空间丰富,经过村民多年经营,可以出现较好的内部空间。如传统的村口空间,村中心以及宅前屋院空间。且留有较多余地,为日后扩宅置业留有空间。

优点:布局灵活,空间丰富,户间有较多余地。

缺点:各自为阵,布局缺乏整体感,浪费土地。

二、园林庭院模式的提出

园林庭院式布局有如下特点:

1.空间模式与地域建筑特色有机结合――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形象。

根据合院式民居的空间特点,提炼出园林庭院式布局方式,形成庭院式空间特色,展现了地域性建筑文化。

2.空间模式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与产业环境。

利用苗木产业资源优势与居住空间有机整合,形成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与苗木产业展示平台。同时为庭院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随着人气聚集,可以为农家乐、农家旅游等活动提供优良的场所。

3.新老建筑的有机结合――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园林庭院式布局可以将新老建筑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原有资源,避免大拆大建,体现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特点。

4.空间模式与建设时效性有机结合――短期见效,长期有效。

园林庭院式布局方式以庭院为单位,三五个农户即可组成一个小型庭院组团,各组团相互独立,可在短期内实现预期效果。建成部分持续对周边区域产生示范效应。在较长周期内,引导周边农户按照相同模式建设,实现自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