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努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

一、以读为主,引导感悟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应该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语文实践的训练。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浓缩是精华”的原则来组织教学。课文无每节都逐段去详细分析,但必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多读少讲、以读带讲、讲读结合。如《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描绘了张家界千姿百态的奇山、清澈美丽的秀水、四季如春的景色,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在教学时教师应以读为主线,精心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脑海中的画面在文中找出来细读品味,然后抓住“有的像……”这组排比句适时、适度地点拨学生想象山的千姿百态、美妙神奇。然后运用多媒体加深对张家界美丽景色的直观印象,并反复朗读体会。这样,学生不但读熟了课文,还读出了味,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同时文中优美的描写、精美的语言也出于口而了于胸了。正如清代唐彪所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使课文所蕴藏的自然美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导而弗牵,交互学习

教育要培养有求实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课堂教学必打破“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而弗牵,先放后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是通过自读自悟得来的。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当的引,引是因势利导是无形的,而牵是有形的,带着某种勉强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顺应学生的需要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得出结论,然后再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分辨优劣短长。如教学《养花》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中的“抢”字的用得不够好,不够文雅,看到“抢”时联想到强盗、土匪。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读书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抢”字好,因为它突出了天气突变时,把几百盆花搬到屋里的紧迫感;有的说“抢”字更能突出作者对花的喜爱,即使腰酸背痛也很值得;有的说“抢”字使我仿佛看到老舍一家人紧张忙碌的情景,使我感受到养好花确实不容易。这样的讨论,学生了解到了劳动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双向增值的过程,营造师生合作、平等讨论的气氛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发创造力。除此之外,课堂上的师生合作、讨论交流、自由争辩更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而往往有一部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认真读书就能解决,这时教师应倡导学生同桌或同组同学交互学习。学生有了自我消化的机会,教师就没必要面面俱到地去引导,而可以直奔主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效应。那些平时胆小、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同学在同伴的帮助下,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注重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现代改革的趋势。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文章,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有科学启蒙的因素,这就使语文学科于思想品德、自然、数学、社会等学科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一些知识性、逻辑性较强的课文,必综合运用各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太阳》这一课就融合了自然、数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需要通过数学了解到太阳离我们距离之遥远、本身温度之高;还要运用自然、生物中的水的三态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物链与太阳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太阳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你能利用太阳为我们人类做点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利用太阳的光合作用处理垃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的说:利用太阳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每人都能用上便宜的氧气袋,每天精神振奋。有的说:设计一个太阳房再利用生物技术,使那些侏儒症患者就像小草在太阳下长高一样地长成正常人。立即有人说:对,让那些大个子进去都长得像姚明一样高,让我国的篮球成为世界第一。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感人的话语!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兴致也很高。这些虽然谈不上是前所未有的创造,但对学生本人绝对是创新。

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阅读材料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能使学生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这就使语文同音乐、美术等学科相互沟通。如教学《山行》等古诗时,让学生根据诗意画一画再进行展示交流,效果比教师费力地讲解诗意要好得多。如果再配以音乐加以朗读欣赏,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倡导学中有疑,主动探究

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有疑学习,因为有疑是主动探究学习的开始,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标准答案,而教师的个人见解更不是无懈可击。在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敢于怀疑老师的讲解及标准答案。应该营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和谐、愉悦、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留给孩子们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有个学生提出课文中有些地方连接不上,如写黄狮寨与金鞭溪之间就给人感觉很突然,最好加一些过渡性的语句。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一片哗然:这么优美的文章怎么可能连接不上?添上过渡性语言不是画蛇添足吗?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课文下面有一行小字,这篇课文是根据碧野、峻青、李祖甲三人的文章改写,有些地方连接不上也有可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假如要加过渡性语言该怎么加?学生加过渡性语言虽谈不上很好但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种平等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不是不会主动思考主动求异探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进行正确引导。

五、拓宽开放学习的领域

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他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会用已有的文学知识和价值观对社会影响作出主动的反应,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学生从书本上了解了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保等知识。课后教师让学生去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危害性,并组织学生去调查本地有哪些行为在无形中造成了对地球的破坏。还利用春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捡白色垃圾,然后召开了一次中队主题会。在主题会上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家里开小餐馆的学生提出回去做父母的工作,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还有几个学生自发组织了保护家乡环城河的环保小组。把课堂所学用于实际生活,既能增长才干还能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更不应该是强行拉动学生的“纤夫”,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的智者。因此,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而语文教学的优化,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和谐发展,从而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一片沃土。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