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体现人文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叶圣陶老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说过:“什么叫训练呢?为使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在这里,叶老虽然没有揭示“训练”的内涵,但却道出了“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的基本观点。
基本技能通过训练可以成为熟练技巧,基本知识通过训练可以化为“学生自己的见识”。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不等同于工匠技能的训练,也不能等同于士兵的操练。教师不能像指挥官训练士兵一样,向所有学生发出同样的指令,向全体学生传授同样的并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材内容,并且希望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知识,力求在统一的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注满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去学习和发展语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语文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沟通感情的工具。
下面我就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爱三峡》一课中的几点教学设计来谈一谈是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体现人文性的。
一、积极强化学生的“自我有效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我有效感”就是学生作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自信心的具体表现。"自我有效感"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让学生拥有“自我有效感”。
1、要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习课文前先齐读课题,想一想我爱三峡是什么意思呀?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意思是非常喜欢,那应该怎么读呀?再来读一读,此时学生的读法有三种:我爱三峡、我爱三峡、我爱三峡。对这三种读法我都给予了肯定,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各不相同,自然读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阅读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
2、给学生创造积极平等的氛围。
瞿塘峡两旁山石姿态多,这些山石都有哪些姿态?应怎样读?然后评读。西陵峡的风光更是别具一格,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读书形式自己小组决定,其他小组给予建议。作为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也应鼓励每个学生认真思考,听听别人的意见,对别人发言应持积极态度,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注意聆听别人的意见,找出自己的不足,时刻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热情支持、努力向上的良性竞争状态。
3、多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尽可能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巫峡幽深秀丽,朝云暮雨,变幻莫测,使人留恋,安排朗读好的同学来配乐朗读;三峡的景色真是太迷人了,这么喜欢三峡的美景,把你喜欢的句子背同学听一听;安排记忆力好的同学背一背等,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时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学生对学习兴趣怎样,有无热情,是决定其学习效果、学习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着眼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以情感为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渐养成自主参与的意识。
1、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
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各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善于在课文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文。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在引导学生理解三峡的“幽深”时播放有关三峡的风景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峡的瑰丽景象和幽深、神秘的意境。学生看着高山之间狭窄的河道和两旁刀削斧砍一般的巨石,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暗淡、幽静而深远。听着那舒缓的音乐,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学的趣味盎然。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快乐。
在课堂上适当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减轻危难情绪,增加自信心。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来分组学习,边读书边思考问题,还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字典和课外资料帮助你们来学习。学生们通过交流,从不同的学生那里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又通过查找资料,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三种能力的培养:捕捉能力,学生要从多种信息中,从课文中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迅速找到答案和有关信息;概括能力,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将其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地回答问题。表达能力,就是学生将思维的结果用语言来表述的能力。不仅使每个学生都在学习能力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还使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参与之趣,成功之乐。
三、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各门学科共同的任务,每门学科应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加以落实。凭借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固有的特征。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训练跟其他思维训练一样,应注意学习语言和学习思维这两个侧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为思维功能,坚持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两者和谐发展,相得益彰。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
1、运用表象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瞿塘峡两旁山石姿态多,这些山石都有哪些姿态?应怎样读?高大雄伟的山石什么样?多有气魄,应怎样读?还有什么样的山石,应怎样读?这一训练运用学生过去头脑中的印象,对抽象概括的词语作具体演绎,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积累和丰富语言。“幽深”一词较难以理解,先借助身边的工具书理解字面的意思,再读一读课文从哪儿能够感受到幽深的境界,使抽象、乏味的词义变成了丰富、现实的文字,再借助肢体语言,把两手渐渐合拢,看一看有什么感受。这一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以词解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
2、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重要活动,但不能偏激,为了训练而训练。叶圣陶先生认为,尤应重视思维训练,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的领悟、意会、揣摩、体验乃至于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所以不能让学生孤立地去训练,应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与体味情感,培养品质、发展个性相结合。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当今是社会改革开放的大变动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