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岷江上游地区藏羌民族民间旅游文化现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岷江上游地区藏羌民族民间旅游文化现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主的岷江上游地区藏羌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特别是以音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节日风俗为代表的文化与当地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岷江流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古蜀文明。对岷江上游民族民间旅游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可为当今西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岷江上游地区; 藏羌民族; 民间; 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88-02

一、民族民间文化概况

岷江上游地区,拥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藏羌文化,尤其是活态的非物质形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它们以固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为依托,表现出颇为丰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其主要情况如下:

1. 音乐:从民歌看,藏、羌民歌包括山歌、劳动歌、酒歌、舞蹈歌以及祭祀、丧葬歌五大类,以及某些特定习俗或用途的民歌(如羌族的“出征歌”)。羌族、阿尔麦藏及部分嘉绒藏族、白马藏族均有二声部或多声部民歌,如羌族北部地区的“古纳”、“尕罗”(山歌)、“沙蒙”(劳动歌)等,阿尔麦藏族的“纳玛”(酒歌)、“色娄”(男女对歌),嘉绒藏族的“嘛呢”(祭祀歌)。最具特色的是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诗中的描写。

2. 舞蹈:阿坝州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在九寨沟县,既有安多藏族草地风味的“卓”舞,又有白马藏族的“攫(所谓“十二相”)、“圆圈舞”、“火圈舞”;在理县,嘉绒族舞蹈则有“达尔嘎”、“五屯卓”等。而在多民族共居的松潘县,重要舞种有羌族的“莎朗”、“铠甲舞”,还有回族的“花灯”,而回族“花灯”又是极少有的流传下来的回族舞蹈品种;在羌族主要聚居区域茂县和汶川,除了“莎朗”、“铠甲舞”,尚有“布兹拉”(羊皮鼓舞)、“巴绒”(礼仪性舞蹈)等。

3. 戏剧:羌戏和藏戏都属于具有原始艺术魅力的戏剧。羌戏是一种古老别致的仪式性民间戏剧,又称“释比戏”。羌语中,“释比”是巫师的称呼,日常生活中,他们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为人驱邪治病解祸,主持婚丧嫁娶。羌戏的剧目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以及《 斗旱魃》、《众母舅祈雨》等。其表演原始古朴,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作为中国藏戏的分支之一,四川的藏戏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阿坝的藏戏又包括安多藏戏和嘉绒藏戏,剧目除了《文成公主》、《朗莎雯波》、《顿月顿珠》等八藏戏外,尚有新编历史剧《牟尼普赞》等。

4. 民间工艺:无论藏还是羌,服饰工艺、新织工艺、刺绣工艺、金属工艺等等,都丰富多彩。如羌族挑绣,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是羌族妇女的必修课,从小就受训练。图案多取自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花草、瓜果、飞禽走兽之类,内容多表现吉祥如意,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古羌文化的写照。其针法除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平绣等,不同的针法形成多样的风格。按传统习俗,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有自己的挑花腰带、围裙和胸兜。

5. 节日风俗:有藏历年、羌历年、若木纽节、黄龙寺庙会、羌族转山会、回族开斋节、牟尼沟卓锦节、松潘红军节,等等。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可谓各民族繁衍史的“活化石”,是其生活习俗、宗教文化、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转山会又称祭山会,乃羌族传统习俗之一。

二、民族民间文化与当地旅游开发

就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而言,九环线上拥有“九寨沟格萨尔王营盘”、“九寨沟藏羌风情晚会”、“山菜王”、“桃坪羌寨”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大阿坝文化旅游网络。

民族民间歌舞对岷江上游旅游业的文化注入,丰富着旅游的人文内涵和提高着旅游的人文色彩,同时也创造了令人羡慕的市场效益,这在九寨沟等地有鲜明体现。如今,仅仅在九寨沟风景区内,就有十几家民族艺术歌舞团(并非公办性质,乃社会力量组建的民间职业剧团),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如今,对于远方的游客来说,白天观风景,晚上赏歌舞,已成为九寨沟旅游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汶川的三江生态旅游区,也有类似的民族歌舞表演。如位于三江的潘达尔酒店,其周末晚会就融藏、羌歌舞、民俗于一体,既有舞蹈“萨朗”、“花儿纳吉”,又有体育类游戏“推杆”,还有融人羌族祭祀民俗、婚姻民俗的节目,给游客带来愉快的精神享受。有别于九寨沟的民间职业剧团这里的演员们则全是店里的年轻服务员。该酒店外形系藏式建筑,内部装修在汲取民族风格的同时又很现代化。该酒店名称也很有意思,据知情人讲,“尔”即尔玛指羌族,“潘”即番指藏族,“达”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是“和”、“秘”的意思,显然经营者意在借藏、羌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和招引游客。

又如茂县的餐饮企业“山菜王”,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的企业。不但其硬件环境布置全部采取羌民族风格,而且吸收羌族民俗为来宾们进门时举行隆重而富有特色的迎宾仪式,并以羌族姑娘歌舞伴餐;让来宾在享受有地方特色的口福之乐时,也实实在在地欣赏一次羌族民间文化风情。“山菜王”经营者对羌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正是促使该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岷江上游地区除了九寨沟等地外,绝大多数地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家庭和作坊式阶段,成规模和大的企业还没有。事实上,“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对藏、羌民族节日风俗的开发,对羌族挑绣等民间工艺产品的开发,对藏戏、羌戏、回族花灯、民族歌舞等表演艺术的开发,对各种民族性游艺娱乐文化的开发,从以人文为旅游注人鲜活灵魂这个大目标看,其中可供大做文章的空间还很宽阔。这里,对于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认定,从上级部门到一般民众,都有一个提高认识水平和强化自觉意识的问题。

(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岷江上游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有面临变味、流失甚至断绝的危险,具体表现在:

1. 年轻一代不学、不说羌语

据了解,年轻一代不学、不说羌语的现象在沿江顺公路的交通发达地区十分突出。羌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语言对于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如果羌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连民族语言也丢失了,其后果的严重性当不言而喻。这说明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族往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实质上它反映出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某些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心缺乏。

2. 羌笛演奏无继承人

羌笛是羌民族最具特色的乐器,乃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自西汉以来就闻名于史。“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己”,这是汉代马融《笛赋》中说的。据了解,目前在九寨沟里的某些文艺晚会上,游客有时也能见到吹奏羌笛的表演。不过,调查得知,目前在羌族地区,真正会演奏羌笛的人数在10人以下,而且年龄最小的也在50岁以上。除此以外,羌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民歌,目前会演唱者也是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音乐文化遗产几乎没有年轻的传人。

住宅追求时髦

3. 房屋装饰追逐时髦

经都江堰沿岷江河谷而上,公路两旁新盖的羌族民居尽管仍依照本民族建筑“累石为室”的传统,但在片石垒砌的外墙面上大多贴上了白色的瓷砖,显得非常刺眼。诚然,随着时代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希望将自己的住宅按照他们眼中的“时髦”方式加以美化,这愿望和要求无疑都是合理的。然而,当地人这种以贴瓷砖为“时髦”的选择,在今天大城市的人看来已是过时的。试想,在通往九寨沟的这条黄金旅游线上,在这个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一个域外旅游者或考察者兴致勃勃地到来,一路上所见都是这贴着西式白色瓷砖的所谓民族建筑,会留下什么感受和印象,这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王大悟.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J].旅游科学,2009(02).

[2] 伍鹏.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01).

[3] 张雪婷.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游客体验质量要素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论坛,2009(08).

[4] 曲让.黑水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开发[J].四川戏剧,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