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存在性”试题析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存在性”试题析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各地市中考“存在性”探索题作为中考压轴题频频出现,部分同学望题生畏,不知如何分析,把握不住题目的特点. 借此,本文给出这类问题的思路:假设结论存在,再由假设出发,结合题目条件,进行推理,若得出合理结果,就做出“存在”判断;若得出矛盾就做出否定判断.

1 直接据题意找出条件进行判断图1图2

例1 如图1,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A(3,3).

(1)求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把直线OA向下平移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B(6,m),求m的值和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第(2)问中的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y轴分别交于C、D,求过A、B、D三点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4)在第(3)问的条件下,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E,使四边形OECD的面积S1与四边形OABD的面积S满足S1=23S?若存在,求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09年南充中考)

分析 本题最后一问为存在性探索题,假设在 S1=23S的条件下,求出满足条件点的坐标,从而进行判断. (1)―(3)详解略,只给出答案.

解 (1)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x,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9x.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92.

(3)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12x2+4x-92.

(4)y=x-92交x轴于点C,所以点C的坐标是 (92,0),如图2所示,S=S长方形HGFD-SRtBFD-SRtAGB-SRtAHO=152×6-12×6×6-12×32×3-12×3×3

=45-18-94-92=814,

假设存在点E(x0,y0),使S1=23S=814×23=272. 四边形CDOE的顶点E只能在x轴的上方,所以y0>0,

所以S1=SOCD+SOCE

=12×92×92+12×92y0=818+94y0,

所以818+94y0=272,所以y0=32,

E(x0,y0)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

所以-12x20+4x0-92=32,

解得x0=2或x0=6. 当x0=6时,点E(6,32)与点B重合,这时CDOE不是四边形,故x0=6舍去,所以点E的坐标为(2,32).

2 分类讨论进行判断

例2 已知抛物线y=x2-2x+a(a

(1) 填空:试用含a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M与N的坐标,则M(,),N(,);

(2) 如图3,将NAC沿y轴翻折,若点N的对点应N′恰好落在抛物线上,AN′与χ轴交于点D,连结CD,求a值和四边形ADCN的面积;

(3) 在抛物线y=x2-2x+a(a

分析 若为平形四边形,则据平形四边形的性质,找等量关系,求坐标,从而判断.

解 (1)M(1,a-1),N(a,-a).

(2)a=-94,S四边形ADCN=18916.

(3)当点P在y 轴的左侧时,若ACPN是平形四边形,则PN平形且等于AC,

所以把N向上平移-2a个单位得到P,坐标为(43a,-73a) , 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

得:-73a=169a2-83a+a,所以a1=0(不合题义,舍去),a =-38,所以P=(-12,78).

当点P在y轴的右侧时,若APCN是平形四边形,则AC与PN互相平分,

所以OA=OC,OP=ON. 所以P与N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 -43a,13a),

将P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

13a=169a2+83a+a,

所以a1=0(不合题义,舍去), a=-158,所以P(52,-58),所以存在这样的点P1(-12,78)或P2(52,-58),能使得以P,A,C,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

例3 如图5,在等腰梯形ABCE中,BC∥AE且AB=BC,以点E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将梯形ABCD沿AC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x轴上点D位置,过点C,D两点的直线与y轴交于点F.

(1) 试判断四边形的ABCD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并说明你的理由;

(2) 如果∠BAE=60°,AB=2cm,那么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以P,D,F为顶点的三角形构成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可能的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在(2)的条件下,若将EDF沿x轴正方向以1cm/s的速度平移到点E与点A重合时为止,设EDF在平移过程中与三角形ECA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平移的时间为t秒,试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范围,并求出何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2009年江苏会考)图5图6

分析 若PDF等腰三角形DF可能为腰,分别讨论找出相关系并求出坐标进行判断.

解 (1)四边形ABCD为菱形.

理由如下:因为点B和点D关于直线AC对称所以AB=AD,BC=DC. 由AB=BC得AB=BC=DA=AB,所以四边形ABCD为菱形.

(2)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DF∥AB,所以∠CDE=∠CED=60°,所以CDE为等边三角形,所以DE=CD=AB=2cm在RtDEF中,DF=DEcos60°=2cos60°=4cm .

①以DF为腰,P点坐标为 (0,2+3)、(0,-3)、(0,3-2),

②以DF为底P点坐标为(0,233),

综上所述,P点坐标为(0,2+3)、(0,-3)、(0,3-2)、(0,233).图7

(3)解略.

3 利用反证法进行判断

例4 如图7,已知ABC中,AB=4,D在AB边上移动(不与A、B重合),DE∥BC交AC于E,连结CD,设SABC=S,SDEC=S1.

(1) 当D为AB中点时,求S1∶S的值;

(2) 若AD=x,S1S=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是否存在点D,使得S1>14S成立?若存在,求出D点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02福州中考题)

分析 对于不好直接判断的关系可利用反证法说明其存在与否.

解 (1)S1S=14.

(2)y=-x216+14x(0

(3)不存在点D,使得S1>14S成立.

理由:假设存在点D,使得S1>14S成立,那么S1S>14,即y>14. 所以-x216+14x>14,(x-2)2

因为(x-2)2≥0,所以x不存在,即不存在点D,使得S1>14S成立.

4 双重判断

例5 已知:如图8,在RtACB中∠C=90°,AC=4cm,BC=3cm,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点Q 由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连结PQ,若设运动的时间为t(s)(0

(1)为t为何值时,PQ∥BC?

(2)设AQP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线段PQ恰好把RtACB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如图9,连结PC,并把PQC沿QC翻折,得到四边形PQP′C,那么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PQP′C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边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008年青岛中考题)

分析 (3)先假设PQ把RtACB周长平分,再代入验证面积是否平分. 图8图9

解 (1)t=107时,PQ∥BC.

(2)y=-35t2+3t.

(3)若PQ把ABC周长平分,则AP+AQ=BP+BC+CQ.

所以(5-t)+2t=t+3+(4-2t),解得:t=1,若PQ把ABC面积平分,

则SAPQ=12SABC,即-35t2+3t=3,

因为t=1代入上面方程不成立.

所以不存在这一时刻t,使线段PQ把RtACB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 图10

(4)如图10,过点P作PMAC于M,PNBC于N.

若四边形PQP′C是菱形,那么PQ=PC.

因为PMAC于M,所以QM=CM. 因为PNBC于N,易知PBN∽ABC,

因为PNAC=BPAB,PN4=55,

所以PN=4t5,所以QM=CM=4t5,

所以45t+45t+2t=4,

解得:t=109.

所以当t=109时,四边形PQP′C是菱形,此时PM=3-35t=73,CM=45t=89,

在RtPMC中,PC=PM2+CM2=499+6481=5059,菱形PQP′C边长为5059 .

初等数学千变万化,精妙其中,以几例不可能穷尽所有存在性问题的解法,但同一类题目的解法却不尽相同,只有理解了题目的通式通法,才能举一反三,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