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前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但经济运行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现象应给予高度重视。2006年,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要重点防止投资反弹和产能过剩,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消费需求。

一、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2003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维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投资率为48.6%,投资率偏高的事实已不容忽视。虽然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偏高投资率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也应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投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虚高的投资回报率致使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投资主体盲目加大投资力度。二是高储蓄率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截止2005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4.1万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三是大量的外资流入助推投资率提高。由于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我国对外资一直保持较高的吸引力,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3.25亿美元,同比虽然略有下降,但我国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四是部分地方政府热衷于以集中调动资源进行投资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盲目追求政绩而不计成本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五是钢铁、水泥等投资品价格的上涨抬高了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消费需求作为最基本、最不可替代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1993-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2004年降为53.4%,2005年又进一步下降为50.7%,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我国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同期水平,且与世界平均消费率高位稳定并趋于微升的趋势相背而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其稳定发展。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乐观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谨慎,消费倾向降低。二是收入持续增长的稳定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不确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三是消费环境不利于居民消费稳步增长,尤其是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消费现代化产品的基础设施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四是住房、医疗、教育支出成为目前城乡居民的主要负担,这些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使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需求理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率偏高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大量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并未使企业利润上升。恰恰相反,却造成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滑。二是偏高的投资率加重了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引发对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掠夺,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三是大量投资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大量过剩产品在国内难以寻找市场,势必会涌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使我国出口剧增,形成巨额贸易顺差,导致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平衡,引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在投资率偏高的情况下投资效率却偏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效果系数较低。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投资量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投资效率越高。2005年我国1元投资仅能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253元(1981年为0.356元,2004年为0.276元),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样生产1美元的产值,我国投入的成本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和印度的2.5倍。二是增量资本产出比率呈走高趋势。增量资本产出比率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除投资率,其数值越小,表明投资效率越高。虽然近年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率保持基本稳定,但表现出略升的趋势。按2001-2005年的平均值,我国将GDP的42.5%用于投资,实现了8.58%的增长速度,即要提高1%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实施相当于GDP4.95%的新增投资。

(三)收入水平较低与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成为制约消费率提高的首要因素

2000-2005年,我国GDP年均名义增长12.9%,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分别低于GDP增速2.1和5.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未能随经济发展高速增长。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也呈逐渐扩大的趋势,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数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使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仅为城镇居民的32.2%,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城镇中不同行业之间及相同行业内部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过快、过大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扩大;工资制度未能随住房等制度进行相应幅度的改革,使公务员等行业收入水平具有不合理性。

(四)消费结构存在不协调现象

一是消费主体结构。最终消费可以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大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明显慢于政府消费,1990-2004年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年均分别增长14.3%、15.2%,居民消费增长慢于政府消费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二是消费地域结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造成社会消费品销售进一步向发达的东部地区集中,东部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总额的比重达到60%,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避免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带来不利影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针对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普遍意义的重大决策。但在启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省市农村提出了新村规划方案,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拆除使用年限不长的村舍,修建集中统一的村民住房,这势必会造成浪费,同时给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民带来更大的压力,使农村居民消费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顾及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

(六)高收入阶层过度负债消费易引发银行信贷风险

由于受商品房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越来越多的居民,尤其是高收入阶层,开始通过负债消费的形式购买住房、汽车等商品。据有关资料统计,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家庭的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的平均水平。通过信贷的方式进行负债消费,一方面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银行信贷风险,未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经济动荡,进行负债消费的居民的预期收入将会降低,从而导致他们还款能力的下降,最终触发大范围无法还贷状况的产生。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由于经济增长是政绩最直观的表现,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率,进行盲目投资,大建形象工程,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而且使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出现加大的趋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出现扩大的可能。因此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与工作方式;对进行盲目投资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的,可以考虑在政策上进行制约,或在法律上进行制裁,切实保障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技术、安全、环保等行业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项目要从信贷或土地使用上给予限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使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企业重组力度,促使企业优胜劣汰,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强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建立完善的落后产能淘汰渠道,做好清理整顿工作。

(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短收入差距

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比较稳定而且变化不大,除非收入有较大的增减。因此,为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重在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要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彻底清理各种不利于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政策、法律与法规,包括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措施,变限制农民流动为鼓励农民流动,并且通过立法方式保护农民自由转租转让土地的权利;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大国债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民的小额信贷支持;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防止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研究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对吸纳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用新增投资抵扣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物价变动等因素对贫困人口生活的影响,确保城市贫困阶层的最低生活水平;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力度,不断改善消费环境

不规范的市场流通体系,尤其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不断深化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和服务网络,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为农产品流通机制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消费现代化的商品提供条件;三是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坚决打击哄抬物价、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

(五)切实推进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进程

首先,切实落实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和银行资金供给;对投资性购房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一定限制;研究并落实住房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合理确定住房补贴标准,并切实保证落实到位。其次,加快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广大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矛盾,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最后,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05年我国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16%,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曝光和惩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