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12月17日至19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遗产》编辑部、吉首大学联合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刘永济著述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其中书面发言1篇、各馆藏刘永济著述目录5篇。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的专家共计5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熊礼汇教授代为宣读了刘永济先生次女刘茂新女士的书面发言及授权整理刘永济遗著的委托书。武汉大学黄泰岩副校长、《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吉首大学白晋湘副校长、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先后致辞,一致推崇刘永济先生在古典文学诸多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高度赞誉整理出版先生遗著这一嘉惠后学的举措。

与会专家怀着对刘永济先生的追缅崇敬之情,围绕三大议题展开热烈交流:(1)刘永济先生未刊遗著整理、出版工作的进度及展望;(2)刘永济先生已刊著述在古典文学各领域的卓越贡献;(3)刘永济先生的人生理念、治学传统的垂范意义。学术研讨会共分两场,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传承学脉:整理刘永济先生生前未出版的珍贵手稿

刘永济(1887—1966)先生曾历任东北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代校长。先生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史上最辉煌的学术群体“五老八中”之首,学问精通博深,为武汉大学文学学科建设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其当下声名远逊于其实际成就。究其原因,概是先生遗著及藏书虽多,但见诸铅楮者甚少,除部分由亲属珍藏外,主要藏于四处:武汉大学图书馆、吉首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和湖南省图书馆,大都束之高阁,尚未整理出版,此为学术界的一大遗憾。本次“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正是由此发起,在刘永济先生次女刘茂新的委托授权下,先生所有遗著、遗文、各种典籍眉批及书信等文献资料,将由武汉大学、吉首大学联合组建的刘永济先生遗著整理领导小组负责。

先生手稿、批注内容博通艰深,涉猎宽泛,更兼分藏各地,不易整合。本次会议公布了各馆藏刘永济手稿、藏书、藏书批注目录,可以窥见先生著述、藏书概貌。吉首大学图书馆珍藏先生藏书205种,其中有先生批注者32种,未发表手稿初步分为15种:分别为《诵帚盒纪闻》、《诗郑笺孔疏待检》、札记1部、《周易》及佛学研究1部、《汉书》研究2部、《南史》研究1部(藏稿缺两卷)、无书名著述1部、人物传记1部、地方志研究1部、戏曲研究2部(藏稿缺)、读书批注、书信、年谱。湖南大学馆藏著述共计40余种,其中手稿近半。武汉大学现馆藏43种藏书,其中部分眉识详备,另有著述、藏书81种,已退还刘茂新女士。湖南图书馆馆藏114种。

在整理工作尚未从“地下”转到“地上”之前,已有两个群体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关注、研究刘永济先生的遗著,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一组是武汉大学的熊礼汇、罗立乾、李中华、徐正榜等人,正在撰写刘永济先生诗词校注、年谱及评传。另一组是吉首大学的诸位学者,他们此次提交的论文均以吉首大学馆藏的先生手稿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学、史学、诗词学等诸多方面,或研究专著、或研究批注,或品评先生诗词、书法,多有补白之语。如刘敦刚整理了先生手稿《古戏曲存》及《戏曲志》,认为前者从作品角度提供了具体实证,而后者则是继王国维之后中国戏曲史的又一力作,更为系统严谨。吕华明研究先生手稿《南史钩沉》,认为该书是先生力图撰写“全史”文学史的例证和正史考察部分的代表作。程安庸对先生上千条批注按内容概述,并例举几则典范,以见先生读书之谨严。王焕林教授在《诵帚盒初学稿》中择取先生未刊诗六首作笺释,或可窥见先生早年(1933年前)诗作的风格。刘永济先生的学术成就尚有极深广的空间亟待挖掘,随着著述整理工作的全面推进,将会带动相关研究,进而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境界。

二、研读典范:探究刘永济先生已出版论著的应有价值

刘永济先生对文学史理论、《文心雕龙》研究、屈赋研究、词学研究均有独特造诣,生前出版论著以此四项最多,与会专家虽然在各自领域独有专长,分别展开论述,但有一个共同指向,即他们都将先生的研究成果放在20世纪学术史的研究背景下,认为先生在各领域的成就至今仍具重要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对先生文学史理论的探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百年文学史撰写历程中,吴志达(武汉大学)就《十四朝文学史要略》做出概括评述:“故其书独辟蹊径,着意创新,重在立纲论史,以持论为经,行文练要而多卓见;以注释方式征引前修之说或加按语予以阐发幽微为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另有学者分别就《十四朝文学史要略》的书写特色、学科理念和全史观念展开论述,鼎足而三,各有灼见。吴光正(武汉大学)在文学学术史档案的背景下,提出先生的文学史书写与学衡派的关系,概括其十四朝文学史的逻辑思维及鲜明体例:史论、史料、按语,三位一体,体现了刘先生文献考辨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治学特色。鲁小俊(武汉大学)则就《十四朝文学史要略·绪论》人手,提出卷首《绪论》乃当初为撰写全史而设,非专指十四朝,故先生针对文学史的价值、内容及赏文之道等诸多论述,在此篇之中有集中阐释。王炜(华中师范大学)从学科理念及典范意义上关照《十四朝文学史要略》,认为其思维模式、理论建构、学术理路、治学方法对当下确立文学理念、文学学科理念、探寻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典范意义。此外,吕华明(吉首大学)根据吉首大学馆藏的刘永济先生全部史料,佐证了先生的“全史”文学史观,认为先生的“全史文学史”计划分为三步,一为藏书题签、夹签,基本完成;二是正史考察,已部分完成,《南史钩沉》是该步的代表作;三是撰写文学史,《十四朝文学史要略》即是其阶段性成果。

在屈赋研究方面,先生亦创获甚多,生前已出版有《屈赋通笺》、《笺屈余义》、《音注详解屈赋定本》、《屈赋释词》四种,于并世诸家中独树一帜。曹建国(武汉大学)对此四种著述及研究方法加以简要评介,概括先生的治学精神及成就。邹福清(湖北大学)则专论先生的屈赋情志批评理论,并详细评析了先生屈赋研究中提出的“明三难”、“去三弊”、“三途”与“六失”。两文均关注到刘永济先生对屈原的同情之了解,对屈原精神之赞赏正可照见先生的人格理想。

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亦深受当代龙学界推崇,尤以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一书影响最大,包括台湾在内的龙学界,至今仍以该书作为重要参考书。李建中、李峰(武汉大学)提出,刘永济先生通过开设课程和著书立说两种方式,树立了珞珈龙学的优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后进,形成注重整体性、现实品格、教学结合的学统,他的《文心雕龙校释》等著作文章,奠定了珞珈龙学的地位和影响。朱燕玲博士(武汉大学)分析了刘永济先生在共和国成立后撰写的《论刘勰的本体论及文学观》一文,关照该文写作的文化背景,认为刘永济先生使用唯心、唯物等概念研究刘勰,既是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更是为求方便地替刘勰辩护,能够给予古人同情的了解,可见先生识见的明睿。

刘永济先生在词学理论和创作方面均是行家里手,先后著有《诵帚盒词选》、《诵帚盒词论》、《微睇室说词》、《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及《刘永济词集》等。学者们从先生对词学理论的贡献出发,角度虽有不同,但都关注到了先生提出的“风会”这一独创性的学术见解。陈水云(武汉大学)专门评述“风会说与唐宋词批评的现代意识”,认为“风会”是刘永济先生有意识地吸纳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克服了传统词学的派性意识,提出具有现代意味的创见,体现了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词学研究的现代转型。张思齐(武汉大学)则站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从词文学在汉文化圈的存在情形,考察词体在中国文学中的文体特征,指出“错综”是词文类成立的依据,由此关照刘永济《词论》对中国词学的开拓,在“风会与时代精神”一节中,提出“风会”说与西方文艺理论所讲究的“时代精神”多有相通之处。李旭(广东五邑大学)认为除《词论》有“风会”专论外,其论词、评词也常由“风会”出发,这种注重世运、风俗对词创作和发展影响的理念,可以给当代词学很多启示。

三、垂范深远:膺服刘永济先生的人生理念与治学传统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不但极力推崇刘永济先生的学术成就,也一致认为,先生的人生理念、学术理念、文化理念足以垂范后学。先生的堂侄刘敦刚、堂外孙陈书良、关门弟子刘庆云、学生吴志达等人,还深情论及先生的人格风范。更有多位学者引述先生生前常说的“人生前有千年,后有千年”,以此可知刘永济先生具有崇高的文化使命感,“‘以了解之同情’想象先生所富有的人生经验,体悟其充满历史沧桑的人格建构之风骨与意脉,这本身就是一种事关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之铸造的大事情。”(韩经太语)《文学遗产》编辑部作为主办方之一,感于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提出本次研讨会“意在通过刘永济先生著述的整理和研究,传承先贤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为新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这也是本次会议的初衷所在。

会议在武汉大学程芸教授的主持下圆满闭幕,武汉大学吴志达教授、武汉大学出版社刘爱松副社长、湖南大学图书馆罗玉玲老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叶娟丽常务副主编先后致辞,表达了对该项事业的大力支持。最后,刘永济先生著述整理丛书主编陈文新教授向各位代表、专家汇报了“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工作的缘起、进展、计划和预期成果:一是创办刘永济研究集刊,用研究推动整理;二是整理出版未刊遗著的单行本;三是将整理完毕的未刊书与已刊本整合,推出更为精审、完整的刘永济全集;四是催生相关项目研究成果及一批优秀博士论文。这些著述和全集预期在2017年整理完毕,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献给刘永济先生诞辰130周年的贺礼。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刘永济先生实是并世通家,整理先生遗著既可告慰前辈,亦可有功于当下,裨益于来人,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