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粲《登楼赋》与《离骚》关系微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粲《登楼赋》与《离骚》关系微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汉赋作为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散文,在古典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其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小赋”的变化。至建安时期,骚体赋形式有所回归,王粲的《登楼赋》是建安时期骚体赋的名篇,抒发了自己因满怀报国之心,投身于荆州的刘表,终也未被重用,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急迫忧愁。全赋分三段展开,以登楼活动为顺序,以忧情贯穿全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的诵出内心之情。多变的句法与起伏的音韵巧妙结合,寓情于景,风格沉郁悲凉,借以运用句法的巧妙变换,并三易其韵的手法,一唱三叹,浑然一致,勾画出一个悲怆的乱离人形象。《离骚》作为骚体赋的典范,王粲于此时此地作《登楼赋》,是对楚辞精髓的回归之举。

【关键词】王粲;登楼赋;句法;用韵;离骚

王粲(177~217)汉魏间文学家,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与曹植并称“曹王”,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诗、赋、论皆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大家。《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至今的名篇,刘勰曾称《登楼赋》为“魏晋之赋首”。王粲于此赋中直抒心中悲情,共分三段书写了其身在乱世、客居荆州之忧愁,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之感慨,为建安小赋的代表之作。

汉赋作为两汉时代文学的标志,其起源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屈原的《楚辞》,追溯到《离骚》。屈原心系君国大运,踌躇满志,一心报国,却被楚怀王疏远,幽闷而作《离骚》以抒己怀。王粲的《登楼赋》作于屈原之故乡,王粲之于屈原,于身于志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篇赋便在抒情中带上的鲜明的“骚体”风格。细观《登楼赋》,在句式、韵律、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与《离骚》有着明显的直承关系,本文将从句式、音韵两个角度进行比对。

《登楼赋》与《离骚》关系之探讨

(1)从句式上分析

《离骚》的句式,主要以六言与七言句为主,形式上较为参差不齐。数句之间的字数或相等或不相等,构成一种整齐又错落有致的形式特点。相对来说,《离骚》中字数不等的杂言句式在比重上要多于字数或结构相同的齐言句。例如: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三句均为上七下六字句。又如「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a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连续的九句,也都是上七下六字句,同样的句式组合还有很多。

《登楼赋》在句式上以杂言句式为主、齐言句式为辅,在继承了屈原楚辞以杂言句式为主的骚体形式的同时,对齐言句式也有所吸收,并且在数量上齐言句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使得《登楼赋》在句式上更趋于齐整,特殊句式的运用也远不及《离骚》。暂举几例:

《登楼赋》仅两句特殊句式:

1)「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为疑问代词作主语宾语前置句

2)「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因押韵关系,“吟”为韵脚,遂将两字调换位置而“越”字提前,同时前句“楚奏”之“楚”字为句式工整,也提前至动词前。

《离骚》中的特殊句类型繁多,每类暂举例:

单由句式上看,汉代的汉语与先秦汉语相比,语法化的程度自然更高,但鉴于骚体赋与《离骚》本身不可分割的关系,继承的因素要大于变化。许世瑛先生于《写在〈登楼赋〉之后》中为证实《楚辞》与《登楼赋》的直承关系,将两者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一一比对之后,得出四类:

1)句法相同,意义也相同,如:

「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与「又何足以淹留(《离骚》)

「路逶迤而修迥兮(《登楼赋》)与「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2)句法相同,意义亦相近,如:

「路逶迤而修迥兮(《登楼赋》)与「路修远以多坚兮(《离骚》)

3)句法虽不同,意义却相近:

此种句型在《离骚》中未见明显例句。

4)句法虽同,意义却迥异,如:

「冀王之道一平兮(《登楼赋》)与「冀枝叶之峻茂兮(《离骚》)

《登楼赋》在句式上较之与《离骚》,字数相类,句式更为整齐的情况,可为“骚体赋”。王粲之《登楼赋》于句法、笔调、韵味、思想、风格方面,皆与屈原之《离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从用韵上分析

《离骚》用韵情况,已经有很多学者的杰出成果,这里我采取王力先生对《离骚》韵部的划分。王力先生在《王力文集》(第六卷)中系统的将《楚辞》的韵做了总结,《楚辞》韵分三十部,《离骚》中涉及了二十五部。为分析方便,我将《离骚》按照大意分为四段:

第一段:由“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这部分作者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自己的志向。

第二段:由“女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这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

第三段:由“索}茅以ji兮”至“蜷局顾而不行”。这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自我内心以及国家命运的彷徨感。

第四段:由“乱曰”至结尾。

屈原在《离骚》中整体上多用:之部、鱼部、铎部、阳部。屈原在每一段中用到的韵部都较为杂乱,且通韵及合韵很多。由数量上看,第一段以之部为主;第二段以鱼部为主;第三段以鱼部和阳部为主;第四段只有一个鱼部。此规律由下表可见其分布规律:

《离骚》的用韵,当中不乏有合押的现象。其中5例为舒声韵与入声韵相押,有3例为阳声韵混押,有2例为阳声韵与阴声韵混押,1例阴声韵与阴声韵混押。出现这些情况,大致原因一是《离骚》所表现的是南方的口语音,在南方方言中至今仍有阳声韵混同的情况;二是《离骚》所表现的语音是在先秦时期,体现出上古音的特点。

王粲的用韵,是用汉代的语音入韵,在汉代语音的发展已经与上古音有了很大差异,学者的审音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讲究音律,所以在用韵上比较规则划一。由此分析,在用韵上,王粲作为此类“骚体”赋的继承与延续,用韵上更为规则、严整,节奏与韵律上更为强烈。

(3)总结

王粲之《登楼赋》为汉末魏初之时,讲究铺陈的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渐渐兴起,有时代转型之作之感。其继承的汉赋的特点,又有着《离骚》之韵味,流传至今。《登楼赋》之所以能在文学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作者在语言结构上的精心处理,在用韵上的和谐创作,这种自然流露的句法和用韵技巧,对后代的赋以及其他韵文的创作都起到了表率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龙异腾:《基础音韵学》,巴蜀书社,2008年12月

[2]邵秀丽:《汉赋与楚辞源远探议》,《华商》第12期,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