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师要真心实意的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信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思考、发问、表现、创造以及体尝成功的各种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关注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22-01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就能产生“牛鼻子”效应。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呢?

1 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1.1 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阐明了教材的作用: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组织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有效教学必须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能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也就是说要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充分理解和全方位的认识,抓着重点和难点。重点问题解决了,往往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也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落实重难点,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水之源,才能使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收获。

例如,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6页例3,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教材编排是:盒子里放了4个红棋子和1个蓝棋子。由于比例悬殊较大,摸棋子实验的结果很难出现“意外”,顺利地揭示出“数量多,出现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出现的可能性就小”这一规律。但这样的教学显得过于“风平浪静”,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因此,在教学时可以稍作调整,把4个红球和两个蓝球放在同一个盒子里,让学生通过摸球来体验可能性的大小,希望出现个别小组的统计结果与猜测不一致的情况。当教学汇总出现了这一期望结果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放的蓝球比放的红球少,但摸出蓝球的次数却反而还多呢?”从中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到:“只有摸的次数足够多时,摸到红球的次数才一定比摸到蓝球的次数多”这一渗透性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1.2 要处理好教师备课和教案的关系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备课能否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的互动式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例如笔者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弄清三角形的内角之后,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三角形内角有关的知识?”同学们马上回答:“我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笔者了解到这一学情后,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方案,没有按照预设让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而是将重点转移到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1)组织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呢?(2)操作验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正好是180度。(3)交流反馈:有的同学用量角器,有的同学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有的同学用折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同学们通过量、折、撕、拼等实验方法,都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再通过一系列的拓展练习后进行归纳:不管大小、形状,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度。这样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之起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2.1 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人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最终要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难以体现出来。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师生教与学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两者同等重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也就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等话语屡见不鲜,而在许多时候教师只是静静的等待,该说的不敢说,该讲的不敢讲,生怕背上“填鸭”的罪名。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弱化教师的主导,课堂上就会出现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得出0.984≈1.0(保留一位小数),0.984≈1(保留整数)后,让学生讨论:“1.0”和“1”是否相同?由于受小数的性质的影响,多数学生都认为“1.0”和“1”是一样的。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1.0”和“1”的不同,教师再让学生讨论:“1.0”和“1”哪个更精确一些,于是学生又分组很热闹的讨论着,研究着,过了很长时间,仍然得到相同的答案,“1.0”和“1”是一样的。这位教师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与新课程理念是合拍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完全是正常的。何况“1.0”和“1”哪个更精确一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严密的地方帮助他们组织语言,不完善的地方帮他们调整完善,该点拨之处还要点拨,该引领之处也还要引领。及时、准确的点拨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唯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效。

2.2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三要素是教材、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引导学生并通过教材把知识、能力、思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到学生身上的媒介,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