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留有余地式的语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有余地式的语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铆足了劲,不断地研究、探索有效的方式。本文在艺术留白魅力的启示下,从教学时间、内容和情感三个方面出发,去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余地,对课堂气氛的改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留有余地 空白

在一次次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师生互动活动,以及互动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从而构建起主动、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于是出现了小组合作课、活动课、研读课等教学表象。课堂活泼热闹,学生似乎行动起来了,原先沉闷呆板、平平淡淡的语文课有了很大的改观。可我总觉得课堂上的主动权依然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行动还是离不开教师预设的思路。课堂上“活”的仅仅是表象,而不是实质。如何实现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转换,依我之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

一、时间上留有余地

留白是艺术中的一种常见手法。艺术的魅力常常显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和欲语还休的含蓄留白。文学作品是艺术,课堂教学也是艺术,高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时间上应该给学生留有余地,显现自己的“留白”意识。文学作品表达的妙处,从某种程度上看,在于说与不说之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发现和延续这样的精妙之法。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说的过多过实,把课堂塞得满满的,占据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那么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只能成为一句空谈。学生不论是对文本的研读,对文本问题的提出,还是对文本中蕴含情感的体验与共鸣都需要足够的时间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讨论得出的结论,即便有不足之处,也远比老师灌输的答案更有营养、更弥足珍贵。教师要有所“舍”,才能有意外的“得”。在课堂教学中在时间上对学生留有余地,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教学的深入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也要避免过犹不及。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不是让学生“放羊散漫”,而是要求教师精简教学陈述,精选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因此一堂课根据不同的文本,教师要进行不同的时间分配,什么时候给学生研读、思考、体验,留下多少的时间空间,都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经验细细去把握,做到松弛有度。教授《变形记》时,我讲解了卡夫卡的异性寓意,和学生探讨了孙悟空的异性寓意,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知识、生活实践,讲述了自己发现的一些现代异性想象,分析了异性寓意。这个过程我认为是学生对书本间接知识的一个延伸、改造和升华。我给学生留下了50%的课堂时间,我觉得这是值得的。而在教授《劝学》时,我安排学生利用课前的预习时间去疏通文义,归纳实词、虚词,课堂教学时,针对有关荀子的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展开讨论,我给学生预留了30%的时间,既不影响知识目标的完成,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的目标的重视。合理地规划课堂时间,把学生和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充分利用45分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二、内容上留有余地

把课文内容说得通透明白,如同看一部未经剪切的毛片,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也就缺少了参与其中的乐趣和二度创造的激情。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存有大量的空白,召唤读者的自我解析,具有无穷的魅力,教师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轻易进行填充,让作品失去灵魂,而应该把这些空白留给学生做“自耕地”。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空白留的富足,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触动的又是何人之情,内容上总是留下一些激发人去想象、去体会的空白,而不是密密实实,不留缝隙的。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是开放式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得知项链是假的,马蒂尔德是惊讶、悲伤、愤怒,抑或是高兴?她往后的岁月是幸福的开始,还是悲剧的延续?如此充满悬念的结尾,作者却没有写出来,戛然而止,留下无穷的想象的空间。任何文字填充进去,都会限制另外的无数种想象的美丽,收不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参与文本,于“空白”中读出“存在”、品味“存在”。

空白具有召唤学生自主创造力的作用,它对学生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见解对作品进行自由自主的再创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去关注文本中预留的空白,还要带领学生去挖掘深藏在文本中的空白。鲁迅的《祝福》,文章一开头,就安排了主人公祥林嫂的结局,但从“我”疑惧自己害死了祥林嫂到短工的那一句“还不是穷死的”,看似有问有答的内容,却在行文中留下了一片大空白——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是她的婆婆、是鲁四爷、是柳妈、还是“我”?通过学生面对空白时的求知渴望,对空白步步挖掘,答案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坦露出来,这样的自我获得,比教师的讲授要更深刻,更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发现这些空白之处,交给学生一块自由发散思维、深入思考问题的领地。

但内容上的留白也不宜太多,如果文本中已经有预留的空白,老师教学时,相对的要给学生一些冗余,冗余与留白是相对的,它保证了文本信息的确定、有序和可预见性,是学生接受信息、理解文本、重新整合,乃至最后的情感生成的基础。如果不确定、不可预见的东西太多,文本的文字与内在指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或者太模糊,会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混乱,每个字、每句话都认识,就是不知所云,对文章的表达主旨琢磨不透。教师主动从文本中给学生创造留白的空间时,既不能高冗余,又不能多空白,内容需要精挑细选,应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特定的主题、能让学生据此联想类比生成,把握好内容留白上的度。

三、情感上留有余地

情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以情动人是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感发点,文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披文入情”的活动。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文字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表层的理解深入到内心的感悟。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充满激情,充满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但因为年龄、社会阅历、人生境遇等不同,每个人的情感体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第一情感体验,而不应该用自己的情感框架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宋定伯捉鬼》教参中写宋定伯:他沉着、冷静,有智慧,是个让人喜爱的人物。可教学的时候,学生却说他有阴险奸诈之处,不值得信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文中写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的深深的爱子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爱意,情意绵绵,令人感动。课堂教学时,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味文本,认为父亲为二十多岁的“我”安排的如此细致,岂不是一种溺爱吗,“我”需不需要这样的爱?二十多岁的“我”看着父亲不停地为自己忙碌,却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岂不是对父亲爱子的一种不解和冷漠?看着学生激愤的情绪,甚至有些偏激的言辞,我却觉得这些东西是学生最为可信且坚实的部分,他直接表达了学生的自我情感。教师应该给这些最为宝贵的情感部分留有一定的生成余地。我们所提倡的注重学生的创新,不是让学生脱离自我,从外部去寻找、去创新,这种创新就应该从学生的内心开始。所谓把书本的知识和体验变成自己的,就是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共鸣部分。这个部分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自然而然找到的,而不应该是被老师纳入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的体验,不应该是被强加的。

文本中蕴涵着喜、怒、哀、乐、颂、憎种种情感,给学生情感留白,让学生自己体会真善美、假丑恶,进而自动地进行吸纳取舍。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社会的接触面窄,对人生的体悟不深刻,因此老师在情感上给他们留白的同时,不要忘了不能让学生走向自私狭隘、封闭偏执,要引导学生守住生命的热情,“用情”来完成生命的“同化”。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学生进行情感咀嚼之后,有的学生出现了有所偏颇的情感体验。我在学生抒发了他自我情感感受之后,给学生们介绍了朱自清家中由于生活的困难引起误会并最终造成父子之间不和的过程,并且朱自清还是体谅父亲的。另一方面,父亲对儿子的爱,也从来没有疏淡过。最终,父亲首先对儿子暗示了对父子和解的渴望。朱自清创作的《背影》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回应父亲的和解的信号,表达对父亲的深深的歉意和浓浓的爱。这样就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对成年的儿子如此周到呵护,儿子对父亲久违、迟来的爱那种有点陌生、羞涩和感动的回应。在我、文本、学生之间,进行了自由平等的情感碰撞、交流,学生最终不但体会了文本中蕴涵的质朴的、细腻的、浓烈的父子之情,也从自己和父母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忆起,体会父母对自己严格的爱、温柔的爱、含蓄的爱……抒发自己对父母的理解、爱、歉疚……我觉得文本至此已经得到了升华。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尊重学生内心的情感生成,给以他们生成的空间,同时也要给以他们茁壮成长的养料。

留有余地式的教学策略是一种“自悟其渔”的方法,它是相对于“授之以鱼”而言的。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言语规律,自我发掘文本内涵,自我参悟文本情感,从而完成内心的自我生成。这是对传统的“满堂灌”、“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引起的“老师讲累,学生想睡”现象的一种有效的改进方式。学生从之前的“观众”、“配角”转化成可以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动者,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生动有趣的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造,增长自学才智,体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键还在于老师积极研究、探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实践,妥善地给学生留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