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本体 强化体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本体 强化体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领域,是学习音乐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音乐视野非常重要的途径。如何让学生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借助各种丰富多样的聆听方式以及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与享受,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音乐欣赏教学现状,2011年9月至12月笔者对奉化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了听课调研和问卷调查,欣喜地发现音乐教师对欣赏教学已越来越重视,大家正在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缺失与困惑,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不足,导致教学目标偏离

许多音乐家都有关于音乐欣赏重要性的论述,其中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满的教育。”从这种观点出发,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仍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没有认识到音乐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就显得随心所欲,没有从理性思考的高度去认真对待,以致一学期下来,或一个学段下来,学生能记住的音乐作品寥寥无几。

其次是教学线索混乱,目标指向不明。不少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未能从“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思考,或教学目标未能紧扣教材,知识点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教学目标偏离;或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具体,不利于实践教学操作,出现目标过大、过泛的现象;或未能对知识技能、情感、方法作有机融合,以致互相割裂。课堂上也随之出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现象,致使整个教学过程低效甚至无效。

第三,忽略“双体”,缺少对音乐的有效体验

1、偏离音乐本体。弱化听赏,导致本末倒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比较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喜欢用语言来描述音乐表现的情境,往往缺少对音乐本体的感受,如音乐本身的节奏、力度、旋律、和声、织体等的感受,违反了“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基本规律。在音乐素材的综合运用、单元主题的拓展延伸等环节也往往不顾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常常舍不得丢掉搜寻到的所有材料,结果反而使学生抓不住要点,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印象不深、舍本逐末。

2、本体理解粗略,浅尝辄止,情感体验缺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听赏音乐其感受可能会截然不同。然而我们的老师在欣赏音乐后往往急于想知道学生听音乐后的收获与感想,对作品的理解简单地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和概括等,当学生的回答不能与教师吻合时就不加引导直接将自己对音乐的粗略感受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对乐曲的感知与理解就被无情的框死在教师自认为想当然的正确答案中,忽视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蕴藏着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文内涵的感悟多数流于蜻蜓点水般的形式。

3、忽略主体,活动无序,缺乏有效的理智感悟

音乐欣赏,除了对音乐音响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理性认识,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美来源于人的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灵的作用”,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重要价值所在。音乐欣赏的主体心理活动大致需经历选择、认识、感悟、融合、影响这样一个过程。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不顾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套用着“音乐主题赏析、音乐创作背景介绍、音乐作品分段赏析、作曲家介绍、作品曲式结构介绍”的教学流程,以教论学,忽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主体体验。未能使学生深刻感悟作品内涵,未能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教学主体的失落也成为欣赏教学比较严重的现象。

第四。教师专业功底薄弱,使教学成无源之水

为了解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笔者于去年进行了初中音乐教师欣赏教学设计比赛。我们有意让教师们写出五部作品的主题音乐。结果让人大失所望,教师们对教材中重点作品音乐主题识记也不是十分准确,23位参赛教师能写出五首的寥寥无几;而从中我们也看到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也不扎实,在默写音乐主题时,很多教师的书写不够规范,如,没有调号、拍号甚至作品标题也没有出现。旋律的问题就更多了,主题音乐书写的准确率仅占25%。

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分析与解读,也是很多音乐教师面临的困惑。在欣赏教学的调查中,有33.3%的小学教师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不足,不善于深度挖掘作品内涵,40%的初中教师面对大型的音乐作品不知如何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也只有19.3%的教师对音乐作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与挖掘。自身对音乐作品体验能力的低下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生硬的将教参中所提供的教材分析作为师生之间对话的依托,对音乐的感悟只停留在作品的表象。

“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扎实,没有好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方法做支撑。使得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缺少对音乐的体验”是目前欣赏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如何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使欣赏教学焕发应有的光彩,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聆听与深究——作品内涵的多元解构

美国格雷真·希尔尼穆斯·比尔在《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一书中指出。音乐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令人愉快的,实实在在的,它充满情感,富于理性,他要求以表演者、欣赏者、作曲家及分析者的角色将体验扩大成为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一场审美体验,强调通过音乐来研究音乐体验。引导教师自己首先从音乐的体验人手,在对音乐进行全面、丰富、深刻的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属于教师自身的、独特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在基于教师个人独特音乐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心体验音乐。这样一种基本的体验先于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音乐教学法而言,无疑是全新的。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必须学会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与深究。

1、关注音响,充分聆听

音乐教师要关注作品细节,充分调动自己的耳朵。用听觉去感受与捕捉,因此充分聆听音乐作品是深入解读作品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己音乐记忆能力、追踪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主要途径。当拿到一首乐曲的时候,首先是要熟悉它。无论是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当把这首乐曲听上百遍之后,当这首曲子的任何一段响起都能和着唱下去的时候,才会发现乐曲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在哪里,音乐会从我们的内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时候的理解才是发自肺腑的。反之,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

另外,艺术音乐有别于其他音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音乐一开始听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好听,不知道在描述什么。但是你多听多听,会觉得越来越好听,百听不厌,灵感也就会一触即发。深度解读教材要做到:一个字,听,两个字,多听。通过深入地精听、细听,才能真正把握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及内涵。

2、关注要素。充分体验

作品分析除了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需要用音乐的方式,通过对音乐作品本身独有的要素语言,如节奏、曲调、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以及织体等作理性的分析体验。如格罗非《大峡谷》组曲中的《羊肠小道》,对于这首管弦乐曲,我们在“爱乐俱乐部”的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聆听音乐,试着演唱并记住作品的两个主题。其目的是让教师们在演唱中感受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拍、旋律、风格等特点,并记住主题,为深入分析作品作铺垫。

(2)再次聆听音乐,注意主题出现的次序,每次出现有什么变化。其目的是厘清作品脉络,进一步体验主题的发展与变化。

(3)再听音乐,越仔细越好,把整个作品记录下来(可以用图谱,也可以记小节数)。目的是让教师用自己的独特理解,把听到的音乐图式化,这个把体验外化的过程更需要教师调动各种感官对音乐作深入分析。

(第二主题的三次出现,让人清晰的感受到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和另一不同性质音乐所构成的复调)

上述的这个体验过程反映出两个特点:首先,音乐体验的基础是演唱、演奏、欣赏、分析等音乐的实践。正如格雷真·希尔尼穆斯·比尔所言:“在你听音乐时,你不必关心自己的感觉,但要关心音乐。不管表现性是怎样的,它都是来自音乐而不是语言。”这就是说,音乐体验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必须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语言的、概念的、抽象空洞的方式去获得;音乐体验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相反是有章可循的,必须了解并遵循音乐的表现手段、表现规律,必须在音乐知识和音乐思维的分析、指引下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3、关注文化。细品内涵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其实音乐创作的背后又有着非常宽广、深远的文化内涵,因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全面品读和深究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理解作品的背景文化,才能架起学生和作品间情感共鸣的桥梁。才能引起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深度思考。如《蓝色多瑙河》《1812序曲》《沃尔塔瓦》《北京喜讯到边寨》《春节序曲》《蓝色狂想曲》等这些好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深入人心,就在于它们的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整体文化相联系的,所以音乐欣赏既要有对音乐本体的感受、认知、体验,也要有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深刻挖掘,使自己深刻感受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确立与达成——教学目标的多层建构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整个过程的落脚点,因此,为了改变教学线索混乱,放任自流,缺乏目标指向而导致课堂教学随意性等状态,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多层建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找准“坐标”,明确指向

目标的确立与达成首先要找准“坐标”。从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出发。结合本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明晰具体的课时目标。

2、协调维度,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在制定时我们既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又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体现,还要明确知识技能的目标确定,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紧密联系。

3、发展“个性”,具化目标

音乐作品是落实音乐目标的重要载体,每一首作品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但我们在教学参考书中所提示的教学目标却大同小异,体现不出作品所特有的关于音乐能力的个性目标。不同的作品所承载的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目标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我们教师可以从“教学建议”中提炼能力目标,从教材下方的“小电脑”中挖掘实践目标,从教材“小书本”中开发知识目标,生发个性化的、学会学习的有效教学目标。

三、扬弃与提炼——体验方式的多维再构

教学目标的有效建构、教学侧重点的制定、作品内涵的细致品读、教材内容正确取舍等只能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因为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教学预设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展现,而出现的教学效果有两种:有效与无效,因为这里有个主体,那就是学生,老师们都会这样想一个问题,一首作品教师听了百遍后才能感受到音乐的内涵,才能哼唱,那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我们的孩子能理解音乐吗?几年级的学生,怎样的生活经验,有多少信息储备量,需要怎样的引导与讲解,理解感悟音乐达到哪种程度等,都是我们考虑的范围,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体态律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

律动是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达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音乐意象的美感和音乐组织形态上的美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设计律动动作,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的同时,还能带领学生在音乐的律动中感受、理解和表达音乐,进而获得音乐体验和音乐表现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同伴进行曲》一课,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你怎样的心情?”时。教师首先设计了背上小鼓敲击主题音乐的节奏,并试着让学生模仿:XO XO IXO XX XX I XOXO I XO XX XX IXOXO I X.X X.X I X———I,通过随音乐敲击节奏,学生在感受乐曲愉快活泼的情绪同时还能充分感觉主题音乐的基本节奏;接着,教师提示学生随音乐徒手模仿击鼓(或拍手)进行体态律动;之后,教师让学生聆听三次上行旋律后感受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都表示在第四乐句的开头处有让人跳起来的感觉,也是主题中力度最强的地方,学生通过聆听与对比总结出可以选用与同桌相互击掌并辅以叉腰踏步等动作来感受这段音乐,效果甚好。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看,我们认为教师对于体态律动教学应抓住乐曲的主要音乐要素,设计恰当的适合学生学龄特点的动作,是低段学生感受欣赏作品、走进音乐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基础性音乐活动。

2、哼唱主题。在聆听中提高音乐听觉记忆能力

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主题的哼唱与记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聆听中更好地把握主题的演变和重复,也能使学生的音乐感性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从而在聆听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而带着对主题音乐的捕捉的倾听更有利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3、图谱感知。在视听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小图谱。大作用。图形谱将抽象的音乐用简明的图画、线条等方式表现出来,在有规律、相对应的视觉形象中更能细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等,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如:

《加沃特舞曲》B主题:

通过旋律线把B主题中单簧管吹奏的十六分音符这个特征语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4、视频欣赏,在拓展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

我们较多采用的是与音乐作品相符的视频图像。视频片段应该是经过教师自己精心挑选,撷取与音乐作品本身有密切相关联的影像资料进行播放,让音乐本身通过背景材料的丰富充实促使学生对立体的音乐本体有个多维度的认知与想象,所以视频欣赏且不说它有较强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音乐作品,视频的精彩剪辑合理运用不仅能为课堂增色不少,还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撤起学生探求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5、多元互动。在交流中获得理智感悟

师生间的多元互动分为教师的表述与教师运用音乐语言进行引导。其一教师必须关注音乐表述的准确性,不能将错误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答案传达给学生。其二欣赏课中的语言引导最多的就是教师在提问后的再次追问,让学生有个问题先行,音乐充盈,追问跟进,是师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理解音乐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运用音乐性语言围绕作品形象进行表达,培养对音乐音响的内在表现功能的反应来进行人的感觉,才能使他们在音乐欣赏这个精神宝库中获得更多更美的审美愉悦。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对音乐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体验。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关注音乐本体,如何进一步强化师生的音乐体验将是我们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