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开发行(ipo)前后普遍进行了盈余管理,借以高估企业赢利能力,提高股票发行价,这使得IPO后企业的经营业绩普遍出现大幅下滑。本文分析了就创业板上市规则及盈余管理的主要特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法,提出了降低创业板公司IPO盈余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67-02

1 引 言

近年来,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IPO)前后进行盈余管理现象时有发生,逐渐成为国内外实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例如,Bruce和Vijay(2003)指出,公司IPO前往往高估之前年度的收益,以提高发行价,待IPO成功之后冲转高估的利润,使后续年度业绩表现不佳。Aharony Lee和Wang(2000)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在新股上市三年后的会计收益发现,IPO后业绩的确在显著下降;林舒和魏明海(2000)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在IPO前后整个考察期内,收益表现在IPO前两年或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IPO当年即开始显著下降,运用盈余管理手段美化报表,是筹资一旦成功会计收益立刻下降的主要原因。

与主板相比,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是特殊的一个群体。根据我国创业板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创业板上市的核心标准之一不是营利性而是成长性,即要求利润或者收入连续增长。因此,公司为了在创业板市场上募集资金,有动机在IPO前后实施以提高成长性为目标的盈余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创业板IPO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可能的方法手法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2 创业板上市规则及盈余管理的主要特点

2.1 创业板上市规则

随着科技进步和各类创新性行业和企业的蓬勃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多个资本市场都在主板市场之外专门设立了提供新兴企业融资的新型资本市场,例如美国的NASDAQ、英国的另类投资市场、欧洲的新市场等。我国新兴企业资本市场成立于2009年,直接以“创业板”命名。创业板市场独立于主板,具有不同的股票编码方式、独特的发行条件、专门为中小型成长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而言,创业板独特的上市规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与主板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规模较小、对营利性标准较低。主板上市要求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而创业板要求仅为“最近两年连续赢利,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另一方面,创业板专门提出了对企业成长性的要求。根据创业板管理办法的规定,拟上市公司必须“最近两年连续赢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赢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与此相比,主板并没有对利润或收入增长有专门的要求。

在执行方面,创业板上市仍采取审核制度,而且对成长性的要求实际上比管理办法规定的更为严格。例如,虽然管理办法规定了利润和收入两个成长性的标准,但保荐机构及监管机构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倾向于采取利润增长指标;在成长期限的把握上,保荐机构一般要求企业3年连续增长,从成功上市的企业来看,3年利润都是连续增长的,只有极个别例外。

2.2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盈余管理

由于与主板相比创业板上市规则的设定更加强调公司的成长性,所以以利润和成长很可能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双重动因。上市公司对利润和成长性进行“双重管理”可以带来两方面好处:其一,成长性越高,发行审批越容易通过,于是虚报多报盈余以达到连续增长成为创业板公司最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其二,发行时利润和成长性越高,审批通过后的核准发行价可能越高。股票发行价取决于市盈率和每股收益,调高利润增长对提高每股收益和市盈率都有显著效果。因此上市公司有动机管理成长性和利润以增加发行成功的概率和上市融资的规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上市之前公司的盈余管理很可能通过两个步骤完成:降低前期盈余,提高发行当年盈余。为了达到上市的利润门槛,在上市当年公司一般采取多计收入、少报费用的会计处理手段,当然,这样调整的空间比较有限,为了增加成长率,公司便需要降低前期利润。例如,将上市前三年应该确认的收益依次挪至上市前两年、前一年甚至上市当年,这样各年度就是“连续增长”,且发行价格和融资规模也比较有利。进一步地,上市公司还可以将上市后一至两年的收入前移至提交申请的当年,“管理”出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因而,上市后创业板公司利润增速普遍放缓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3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法

创业板成长性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法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是法律法规对于创业板的专门要求。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创业板IPO利润的计算是以“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因此,盈余管理重点很可能集中在线上项目。其二是创业板公司自身的特征。创业板企业多为新兴行业、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为了留住人才通常都对高管和关键技术人员采取股权激励机制,在上市前一般都经历过一些业务重组,同时研发费用在各项成本费用中占比很高。

因此,除了主板公司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之外,创业板盈余管理出现了一些独特和隐蔽的手法,值得深入研究。

3.1 股权激励不计入当期费用

创业板公司的前身一般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在人才匮乏而且利润不稳定的创业初期,大部分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以留住人才。一方面公司可能因为创业初期会计系统不完善,没有将股权激励作为工资费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公司刻意以股权激励替代工资性费用,故意不计入报表,以增加账面利润。无论哪种原因不计股权激励费用,无论主观上是否故意为之,但客观上都已经形成了盈余管理后果。

3.2 开发费用资本化

创业板公司一般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特征,研发费用占比较大。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进行了修订:将内部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对于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予以资本化。但是,资本化的条件主要取决公司管理层的判断,大多数情况下缺少第三方证据,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如果公司管理层计划提高盈余,则可以将应该列入研究阶段的费用部分计入开发阶段,将技术可行性不高或经济上有用性不强的开发支出部分进行资本化。因此,开发费用资本化很可能成为创业板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

3.3 通过上市前重组构造成长性假象

发展之初的民营企业可能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控制人注册多家公司经营同种业务。为避免同业竞争,监管规定上市申报前须将这些公司(业务)重组到一家公司(控股公司)中,实现业务整体上市。在重组过程中,控制人可以将所有业务全部收购进入上市主体,也可以部分收购、注销,或者是作为资产收购等,上市公司不必报告这些重组方式和重组过程。然而,各种不同的方法将会带来不同的财务表现,既可以调节收益,也可以管理成长性,为盈余管理留下较大的空间。重组改善公司业绩、构造成长假象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盈余管理方法,利于企业拼凑出符合上市要求的结果,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4 降低创业板公司IPO盈余管理的政策性建议

4.1 引入退市机制

退市制度是上市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约束机制建设的核心所在,从长远看,它的完善和风险警示板的推出无疑将有力地提升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长期利好。上交所、深交所4月29日分别正式对外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政府监管有效时,优质企业选择高发行价格水平,劣质企业选择低发行价格水平;当管理层对公司上市的信息披露监管不力时,劣质企业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伪装成优质企业上市。考虑加入关于“成长性降低不满足条件的公司应该退市”的机制,能对降低创业板公司IPO盈余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4.2 加强公司治理

创业板公司IPO盈余管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制约,从根本上出发,管理者应该加强法人治理,发挥第一大股东、管理层持股、独立董事的积极作用,同时发挥其他股东的制衡效用,发挥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从而降低投机和短视行为。

4.3 加大对违规公司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

创业板块更大范围地发挥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同时缓解了公司融资难题,虽然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它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使资源的使用失去效率,增大创业板企业的风险。在市场运作下,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加大对违规公司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才能更好地保证市场的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林舒,魏明海.中国A 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130.

[2]熊佳奇,刘锦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1):36-37.

[3]刘昱良.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经济论坛,2010(3):190-192.

[4]陈慧慧.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会计手段及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11(13):68-69.

[5]王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成因、手段及识别[J].价值工程,2012(22):134-136.

[6]Bruce J McConomy and Vijay M Jog.Voluntary Disclosure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in IPO Prospectuses[J].Journal of Business,Finance & Accounting,2003(30):125-168.

[作者简介]杨建福(1977—),男,汉族,江西广丰人,会计师,学士,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和风险管理部副经理、厦门金龙汽车车身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