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赏析数学的奇异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析数学的奇异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中的奇异美,常常给人以“出人意料”和“令人震惊”的体验。抓住奇异的现象,珍视奇妙的思维,关注奇特的结果,是数学研究中极具诱惑力的内容之一,是数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是数学研究不尽源泉的一个动力。下面,笔者将从“数”与“形”、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结论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其中透露出的奇异美。

关键词:数学;奇异美;赏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77-1

抓住奇异的现象,珍视奇妙的思维,关注奇特的结果,是数学研究中极具诱惑力的内容之一,是数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是数学研究不尽源泉的一个动力。从数学奇异美的瑰丽花朵中,我们分明可见数学家们的智慧,受到积极向上、为数学的创新与发展而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励。

一、“数”与“形”的奇异

作为研究客观世界“数”与“形”的科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数”与“形”的奇,闪烁着“数”与“形”的异,使人赏心悦目。

1.在代数中我们有所谓的“非法约分”。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的两份杂志曾联合邀请全世界的数学家们评选“近50年的最佳数学问题”,其中有一道相当简单的问题:有哪些分数abbc,不合理地把b约去得到ac,结果却是对的?经过一种简单计算,可以找到四个分数:1664,2565,1995,4998。这个问题涉及到“运算谬误,结果正确”的歪打正着,在给人惊喜之余,不也展现了一种奇异美吗?

2.在平面几何中,椭圆与正弦曲线会有什么联系吗?做一个实验,把厚纸卷几次,做成一个圆筒。斜割这一圆筒成两部分。如果不拆开圆筒,那么截面将是椭圆,如果拆开圆筒,切口形成的即是正弦曲线。

图一

将1~100的自然数依逆时针螺旋方向(自里向外)一一写出,当把其中的质数全部圈出,这些质数全部分布在某些直线上(见图一)。

这其中的玄妙是不是很奇异、很美。

二、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奇异美

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蒲丰用投针求解圆周率π的近似解。1777年的一天,蒲丰突发奇想,把许多宾朋请到家中,做了一个让人感到奇怪的试验。他把事先画好一条条具有等距离平行线的白纸铺在桌子上,然后又拿出一大把质量均匀,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的一半的小针,请客人们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地随便扔到纸上。而蒲丰则在一旁专注观察并计数,共投2212 次,其中与任一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蒲丰又做了简单除法2212704=3.142,然后宣布:“这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在当时,计算圆周率π是十分曲折的,一般都是用计算圆内切或外切正多边形的边长去逼近,而它竟然和一个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投针试验结合在一起,岂不令人惊奇。正如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所言:“奇异是一种美,奇异到极度更是一种美。”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生命之所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所表现出的奇异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解题方法,处处闪耀着智慧,使人赞叹不己。例如:

例1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6+a9+a12+a15=30,求S20。

探索思路:由求和公式想到,求S20需要先求出首项a1与公差d,已知式中的各项均可用a1与d表示出来,但这得到的是关于a1、d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确定a1、d,这似乎“山穷水复疑无路”了。这时突然注意到已知式中的下标:在前20项中,a6与a15,a9与a12不正是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吗?所以a6+a15=a9+a12=15,从而有S20=15×10=150,这又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解这样的题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三、数学结论中透出的奇异美

一张纸对折30遍会有多高?答案是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还有更惊奇的,这张纸对折50次,那么这张纸的高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0倍!

将一块13×13 m2的毛毯,按图二那样剪成四块,再按图三那样拼成一块21×8 m2的毯子,面积由原来的169变成了168,那1 m2哪儿去了?

图二

图三

“寓美于教”是数学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高度结合。奇异的结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使人感到兴奋,受到吸引,产生美感,精彩之处能使人心灵震撼、心荡神驰。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极好动力。奇异、新颖的外表,又常常蕴含着独特而又有创新性的内容和思想,能给学习者以启迪,帮助其增强求异、创新的能力。奇异美是数学美中最丰富、最精彩的片段,它能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养成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事业心。

但是对于数学,不能要求它能象音乐和美术那样使人灵感焕发,一见钟情,因为连最直观的欧氏几何对于一些人已经是一道不易跨越的高栏,而愈来愈加抽象的现代数学,无论用什么比喻,都不能把某些艰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带入一般人的经验范围。但是,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素养的提高,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定会有愈来愈多的人感受到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