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才集市“变味”,五大软肋掣肘成功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才集市“变味”,五大软肋掣肘成功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才招聘进入了新一年的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找工作,招人才,图的是机会多、成功率高。但现在,这一曾深受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喜爱的人才集市,其成功率却让求职者很受伤。很多求职者在参加完招聘会后感到自己投放的简历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信。在人们熟悉了大集市的人才招聘方式之后,也越来越感到集市招聘存在的弊端:人满为患、成功率低、信息掺水…… 越来越多的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对人才市场开始失望。

人才招聘会成功率不足 5%

北航计算机系毕业生 24岁的孙晓峰,上周六在北京人才市场某招聘会转悠了一整天,投递了不少的求职简历,但结果却令他失望。尽管这次人才大市场有上千家用人单位前来招聘,他也拥有本科学历,但与参加前几次人才交流会一样,他仍旧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 这是他去年以来参加的第五场招聘会,加上前四场,他一共投放了 20份简历,但至今为止,只有两家公司通知他面试,其他的简历石沉大海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现在人才流动的成功率仅 10%,而人才交流会的人才成交率甚至难以达到5%。根据猎头公司的跟踪,一个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求职者,如果想在现在的南京就业,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相应地,他需要不间断地每周参加至少一场人才交流会。

在应聘者的大军中,有很多毕业生属于海捞型,只要有招聘会就参加。他们也深切感觉到现在的人才招聘会已经远不能跟上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才和企业的需求。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少来参加这种传统的招聘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不看好人才交流会这种形式。诺基亚公司人事总监严金坤女士表示,一般来说,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普通职位,通过报纸或猎头公司招聘高级职位或特殊职位,参加人才交流会主要是为了展示公司的形象。即使来参加的求职者和企业也会发现,双方签约的成功率都在明显下降。不少“赶招族”都抱怨,“赶了那么多场招聘会,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仅浪费精力和金钱,还浇灭了我们对人才市场的热情,精心制作的个人简历被当作废纸扔掉。 ”

人才集市的成功率为何低

人才集市的成功率为何这么低?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集市招聘以其供需直接见面的优势,曾经在人才配置中起过积极作用,目前的症结在于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大学生就业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

1.招聘主办者瓮中之意不在“招 ”

业内人士透露,如今的招聘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颗摇钱树,从头至尾主办方都是为了挣钱,求职者能否达成就业意向是次要的。在操作过程中,招聘活动主办方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求职者来招聘会赚取门票费,往往夸大宣传,事先在报纸、网络上刊登招聘信息,声称招聘会上将有多少“大型企业”、“知名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多少职位,待遇如何优厚,服务如何到位等等,但届时真正出席招聘会的知名大企业却很少。更有甚者,一些主办方靠招徕“会托”来欺骗求职者,这些所谓的招聘单位来了后只是摆摊敛

求职材料,最后却不录用一个人。当然,临走时主办方会支

付他们一笔劳务费。

针对这种人挤人的大型招聘会,国家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田光哲教授指出,有的求职者连主考官都见不到,投了简历后也不知被放到了哪里,招聘单位怎会对求职者留下印象,求职的成功率自然会较低。重视经济效益,轻视服务,这种招聘会的最大赢家很可能是主办单位,他们赚了不少展位和门票收入。

2.企业参展目的多是借机“炒”

一些企业频繁现身于各种招聘会中,招聘的职位却始终如一,好像成千上万的人才中就没有一个让他们满意的。一位经常往返各种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人员透露,其实他们单位需要的人不多,因为和招聘会主办方关系比较好,一方面来捧捧场,一方面也可以给企业做点形象宣传。据天津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刘老师介绍,一些企业参加招聘会不是单纯为选拔人才,更多的是想借机炒作、宣传企业形象。

3.供大于求、供非所需、供需脱节

全国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态势,更加剧了求职竞争的激烈程度。据人事部的有关统计,2006年1至7月,在全国 37个重点城市的人才市场中,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238.1万个,而登记的求职人员达 811.6万人,求职人数是招聘职位总数的 3.41倍。即使用人单位满额招聘,对求职者来说,成功率也不到30%。

4.社会保障制度的羁绊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口、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人才流动的羁绊。 ”据长期从事人才流动管理工作的人事部人才流动司司长毕雪融介绍,我国不少城市出台了限制外地人才进入的职业范围;一些人想离开原来的单位时,档案、住房都成为单位钳制他流动的工具;另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各省市之间互不衔接,人员一旦调离,保险就中断了。在这种区域性很强的市场里,人才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

5.服务方式相当粗放

在国外,招聘信息主要通过报纸、网络,前去面试的人一般都满足职位的基本条件,求职成功率自然会高很多。而在我国,与报纸、网络相比,人才交流会是人气最旺的形式。“这种中介形式有许多优点,比如求职者能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同时看到大量的招聘信息。但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交流的时间很短,交流难以深入;另外,求职者所看到很多的招聘信息可能对他没有什么用处。 ”王通讯认为,大型人才交流会服务方式相当粗放,只能满足中低层次人才的部分需求,成功率不可能太高。

人才集市的三条改进“良方”

针对人才集市招聘活动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关就业指导专家近日在参加专题研讨会时指出,提高人才集市的成功率,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集市的监管,规范其各类招聘活动,同时人才市场自身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改变其服务方式。

1.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

专家建议,人事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制定更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不规范行为。要建立人才招聘活动监察机制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信用制度,主办单位要认真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和的需求信息,对夸大宣传,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进行欺诈,损害毕业生合法权益的,要协同工商管理等有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理,避免人才招聘企业鱼龙混杂。同时,专家还提醒广大应届毕业生要提高维权意识,多了解招聘活动、招聘企业的真实信息,不要参加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招聘活动,以防上当受骗,贻误求职时机。

2.走专场招聘会之路

人才集市大而全,表面看上去十分火爆,但实际上存在三大弊端:一是招聘场面宏大,人声嘈杂,这对招、应聘双方的心理都有不利影响;二是用人单位凭表面印象匆匆评估,选人容易看走眼;三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因条件限制无法有效沟通,成功率大打折扣。因此,有专家指出,人才集市应该“变脸”,改变目前“赶集”的模式。 日前,北京市高校毕业生服务指导中心就表示, 动辄上万乃至几万人、被人戏称为“骡马集市”的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今后将不再举办,细化的专业双选会将为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据介绍,招聘会的“专题化”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专家预言,人才专场招聘会将成为今后招聘会新趋势,人才招聘走向行业专场将是个发展方向。与综合招聘会相比,专场招聘会注意把相关专业的人才和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请到一起来”,如此,求职者和招聘“志趣相投”,自然比较容易“打成一片”。而且招聘会细分,也给招、应聘双方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用人单位招聘目的明确,求职者从容应对,从而大大地节约了双方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

3.建立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

目前各级人事、教育、劳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都在举行不同规模的供需见面会,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各个招聘会的用人信息彼此封闭,没有共享。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的了解都很少,招聘者所掌握的人才信息缺乏、信息资源有限、选择余地不足,从而导致所选也是差强人意,这是人才流动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种信息浪费现象,有关人士指出,应大力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尽快建立开放的、共享的、统一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快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信息网络的便捷、高效优势,实现人才市场与各职业介绍所的联网运作,所有的用工信息、岗位信息、单位信息、求职信息、政策信息等共同应用,各相关信息在联网单位内共享。通过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预先轻松、准确、及时地获取各类求职和招聘服务信息,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人才集市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