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与环境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与环境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关系到呼伦贝尔地区生态安全和边疆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现状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做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新牧区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环境保护

1.新牧区建设现状

1.1牧民生活消费现状

呼伦贝尔牧区牧民的消费结构在总体上从温饱型转入小康型,现在正在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迈进,生存型消费构成下降,享受、发展型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牧民的各类消费品的档次也逐渐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牧民的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化,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其他比重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医疗保健和娱乐、文教的支出比重上升的很明显。消费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生产方面的开支大大增加。

1.2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牧区自然条件差,畜牧业基础建设成本高,畜牧业基础建设总体规模比较小,特别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目前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畜牧业生产供电条件方面,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量,甚至不少牧区没有通生产用电。很多牧民用柴油发电抽取地下水浇灌种植的饲料,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减少。畜牧业生产设施方面,永久性棚圈建设、牲畜饲养和草料贮备设施建设、草地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特别是劳动强度较大的打草作业机械、挤奶、剪毛等)、牲畜产品运输、加工、仓储、销售等设施建设水平不高,远远不能满足草地畜牧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1.3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牧区生产经营粗放,经济结构单一,第二和三产业不发达,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放牧畜牧业,靠天养畜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单一的畜牧业结构,是阻碍牧区发展商品经济的根源。牧区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畜产品的产业链,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较低,牧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慢等条件是制约着提高牧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1.4牧区教育文化卫生体系建设现状

牧区牧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培训、职业教育长期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全区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文化程度为68%,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这也说明农牧区的劳动力素质低下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农牧区的边际生产力低下。由于广大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卫生服务落后,对疾病等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有限,加上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生活环境中影响健康和安全的隐患多,地方病、传染病易发,牧区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

2.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1)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只注重于数量扩张而对质量型发展未予以充分重视。这并非呼伦贝尔本身独有的问题, 而是全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一种通病。在工农业产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剪刀差,服务业价格长期被低估的背景下,追求工业上扩大规模, 铺新摊子便成为地方实现增长目标的首要选择,对环境的破坏也往往通过工业突出出来。

(2)公民的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保护宣传不够。由于整个社会没有把环境保护放在应有的位置,因而造成了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被重视~环保部门权威性不强~环境宣传引不起全社会注目,环境恶化与产值增长。

(3)环境问题不被重视。这一点在呼伦贝尔盟开荒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许多人至今还把呼伦贝尔垦荒发展种植业作为农业的突破口。恕不知这种对环境的破坏以损害长远的发展为代价,呼伦贝尔南部的科尔沁草原在历史上与呼伦贝尔齐名,但科尔沁草原经过数百年来的垦殖,已产生了大片大片的沙地,原来那种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已逐步消失,科尔沁沙地已取代了原来的科尔沁草原而成为一种新的地理景观。

(4)环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确认。在许多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时,并没有把环境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环境仅仅表现为服从或服务于发展战略的制订。环保部门人员少,经费少,权威性不强,在政府机构中和政府有关发展战略的制订中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

3.加快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3.1提升牧区牧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牧区牧民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是一条客观规律,而牧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直接决定消费结构。因此,拉动牧民消费的根本途径是设法增加牧民的收入。其中,牧民的劳动报酬收入的增加才能提高牧民的消费倾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牧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3.2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

要转变和创新牧区当前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靠天养畜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就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可采取转让、转租、承包、互换、入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草原合理流转,整合生产要素,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兴办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牧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如:发展草产业、沙产业、畜牧业产业,并使其成为新牧区建设的主导产业,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3.3加快牧区公共基础建设的步伐

在牧区嘎查、村、镇的建设中,要突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牧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出发,重点抓好水、电、路、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扩大牧区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搞好牧区小型水利建设,加快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乡镇公路建设投入的机遇,加快牧区全部乡镇通油路的进程;要加大牧区电网建设的投入,扩大电网改造覆盖面,力争使无电早日通电,并积极开发推广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实施风光互补供电。继续加强牧区广播、电视、通讯及信息等配套设施建设,尽快使广大牧民都能听广播、看电视、能通讯,扩大对外联系和发展思路,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4做好牧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综合平衡、科学决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说,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就是使上述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问题产生。

3.5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环境优化机制

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保护产业是指以防治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活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以获得经济、环境与社会综合效益。努力创造有效的制度供给。一是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颁布草原生态环境时限标准和管理制度,明确经营主体的环境保护行为职责。

【参考文献】

[1]邵忍丽.西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9(02).

[2]艾琳,卢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02).

[3]王丽.生态足迹法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应用案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