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高校开设公共民族音乐课程的思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高校开设公共民族音乐课程的思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开设公共民族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劳动中,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表现着他们的文化审美观,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它的生存空间受到强烈的挤压,使得其在传承发展的空间越来越边缘化、碎片化。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传播、创新的重任,大学生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后继力量,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应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在传承民族语言、传承民间艺术和培养专业人才三个方面发挥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作用”(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音乐研究,2006:1.)然而,当下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认识还停留在流行、网络、摇滚的层面上,他们知道李宇春、王力宏而不知道王洛宾、刘天华,会唱《死了都要爱》却没有听过《小河淌水》;他们喜爱吉他、贝斯但是却不认识琵琶、古琴,熟悉欧美流行音乐却对中国各地民歌知之甚少,长此以往民族价值观、文化观从何建立?民族精神如何培养?民族音乐文化正从他们的生活中一点点地遗失,这使得民族音乐文化想取得广泛青年一代的支持,培养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公共民族音乐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开设公共民族音乐课程的意义

1、发展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民族音乐能够体现该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它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通过民族音乐教学,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各个民族历史的厚重性,审美的独特性、民族性格的稳定性、音乐文化的多彩性等。通过对其民族音乐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中管窥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逐渐养成一定的民族审美能力,还可以发展其独特的民族艺术思维能力,扩展他们的民族文化学习空间。

2、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认同感也是民族认同意识,它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每一个民族的成员都应感受到族属的亲近感和文化认同感,它能够维系各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并使其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增强民族认同感来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是一条非常有利的途径之一。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音乐在记录民族发展历程、塑造文化内涵、建立民族精神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非常有利的一种途径。通过课堂上对其民族音乐的赏析和文化的学习,使其对本民族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找到自己所应有的民族归属感,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感。学生认识到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底蕴,能够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传播、创新民族音乐的责任。

3、有利于传承与保护地方民族音乐资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要关注现有优秀的民族音乐之外,更应把目光投向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等,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州省民委和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02.10)文件中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被正式纳入到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中。《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2008.2)中指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构建贵州特色民族教育的需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门人才。这些文件的颁布促推着地方学校开发、继承、发展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音乐教育资源。

三、公共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探析

由于公共民族音乐课程是面向无音乐基础的学生开设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以音响聆听为载体,以表演实践、音乐采风为依托,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解。

1、以音响聆听为切入点,感知理解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是以音响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对音乐的理解必须通过反复的聆听才能实现,没有聆听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纸上谈兵。“倾听、倾听、再倾听。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北京:艺术教育,2007:6.)在教学中让学生聆听更多的民族音乐,首先从音响层面进行音乐的感知,感知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音色、演唱形式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自觉主动地聆听民族音乐作品。由于民族民间音乐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信息,因此对其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音响感知的层面上。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文化的分析和阐释,使其对作品的风格特征、地域特征、民族内涵、文化和作品的意境等方面进行体验理解,从而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代替”学生理解作品,这样会囿限了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无法达到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目标。

2、加强表演实践教学,体验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大多有着很强的表演性,民歌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景,舞蹈能够再现节庆的热闹,而器乐曲则可以为舞蹈伴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多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进行民歌演唱、舞蹈展示、器乐表演等,在实践中体验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民族艺术活动,学生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外显有助于他们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另外,来自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同学,让他们在假期、节庆时参与到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中,真切的民族音乐生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对本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艺术的二度创造,促进民族音乐创新化发展,能够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

3、以音乐采风为依托,扩展民族音乐教学内容

高校所处的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民族音乐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民族音乐采风实践,聆听民间艺人的演唱,观看民族特色的演出,参与民族节庆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还对课堂教学内容知识的扩展起着极大的补充作用。如贵州安顺地区有丰富的花灯、苗族、布依族民歌、铜鼓十二调、地戏等音乐文化,通过采风实践不仅使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搜集和整理,还将其纳入到了教育体系之中,对其的传播、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学生在视觉上对民族文化有鲜明的认识;通过视频、音频资料的聆听,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全方位的感官和理解。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摒弃以讲授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谈论法、情境法、示范法、模仿法、比较法等,如教师对民歌的范唱、对民族舞蹈动作的示范、对不同民族同一题材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等,这样可以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上课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将所获取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其的掌握也更深刻牢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之中,也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民族音乐的能力,有效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

借助于高校公共民族音乐课程这一平台为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宣传、发展、继承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全面的、整体的民族音乐学习氛围,使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的土壤中得以长足发展,使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道路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