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一氧化氮实验装置的改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一氧化氮实验装置的改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

旧教材中是直接在放有铜片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硝酸来完成的。

2003年人教版新教材有了改变: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

2007年人教版新教材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铜片,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

2009年江苏版新教材又有了改变:先将铜片置于试管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 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这几套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一些相同的弊端:

1.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马上会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

2.隔绝空气后收集到的NO很难再与空气接触,无法顺利看到纯净无色的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现象。

3.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

因此,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应有如下的几个要点:

1.反应开始前装置中没有空气。

2.铜与稀硝酸反应能自动停止,防止NO过多。

3.反应后,能有效地通入空气,证明铜怀稀硝酸反应生成NO;同时还要防止NO及生成的NO2逸散到空气中。

针对以上问题,大多数改进实验的装置设计都较为复杂,不太适合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的改进实验装置,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二、实验装置的改进

方案一:可使反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取一支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2.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不仅可避免塞胶塞时酸液外溢,又可防止空气残留)。

3.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分液漏斗里缓慢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

4.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

方案二: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为: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盖上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待反应完全后,将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再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此时可看到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NO气体(如反应不明显,可稍加热),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可看到无色NO气体变成红棕色的NO2气体。

方案三:可以用液体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分液漏斗活塞打开,从U型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分液漏斗的活塞处为止。

2.关闭活塞,此时可看到有气体生成(如反应不明显可放在热水浴中稍加热)。

3.当产生的NO气体将稀硝酸排入长管内,使铜丝与稀硝酸脱离后反应会自动停止,在U型管的短管内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4.如果将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长管中的稀硝酸又回落到短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反应放在注射器内进行,反应前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尽装置中的空气。

实验步骤为:先把铜片放入注射器内,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即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走容器中的空气。然后抽取一定量的稀硝酸,并用橡皮堵住针尖。待反应开始,随着气体的产生,活塞自动向外。能清楚地看到无色的NO气体(如反应速率慢,可把注射器放在热水中稍加热)。把橡皮去掉,抽取一定量的空气,又能明显地看到有红棕色的NO2生成。反应完成后,把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全部压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方案五: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从分液漏斗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3.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CO2气体已将装置内空气排尽后,关闭止水夹K。

4.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如反应缓慢可稍稍加热),反应片刻后待NO气体进入烧瓶后,由注射器(事先抽入一定量空气)向烧瓶内注入空气,可看到无色的NO气体转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

三、总结

这几套装置都能很好地杜绝生成的NO迅速与空气接触而使生成NO的现象无法看到,而且还能很好地防止污染空气,不失为平时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的良好选择。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