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学类公选课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目前高校文学类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从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突破思维定势,提高审美悟性;建立监控体系,完善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文学类公选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15-02

公选课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文学类公选课是公选课之中的基础,对增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一、高校文学类公选课建设的现状

高校文学类公选课主要是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此类课程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引导学生通过审美实践,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因为按照教育学的理论,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国民或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宗旨的以人的成才要素和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文学类公选课处境尴尬,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开课随意、科目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普遍被忽视与被异化,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课程设置单一化

在很多高校,文学类公选课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视野开阔,因为是公选课,要学生选了才能开设,所以很多文学类公选课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献媚于学生的现象。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公选课的开设程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申请,教务部门审批,多采用大班上课,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开设。因修读学生来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且多数是理工类学生,他们选修文学类课程多意不在求得专业上的深度认识,而在感性领域里的满足与感悟,所以他们厌弃的是学究气息甚浓的理论探讨,逃避深层次的文学灵魂的烤问。因此很多教师在文学类公选课的开设时考虑更多的是选课率,是学生们的兴趣点,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使得文学类公选课开设呈现平重的单一化趋同化现象,那就是以鉴赏性、娱乐性、影视性为主。

(二)教学监督虚无化

文学类公选课教与学方面的应付与散漫心态主要还是来自于这类课程的监督与管理的极度松懈化状态。首先是开课方而,由于公选课课程名称和数量的不确定性,教务部门在审批时,更多注意到公选课的数量能否满足选课人次,对开哪些课不开哪些课,对学生需要哪些课程,还缺乏深层次的调研与考察,把关不严。在很多高校,一般只要教师申请就能通过的。其次在上课方面,文学类公选课的上课虽然也有类似于必修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教学用书等,但基本如庶出的孩子无人监管,如何上课全凭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学生的到课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全凭教师上课的点名,而很多教师倘若点名次数过多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公愤,那么他下一轮的选课就会被赋子很差的口碑而让很多学生恶之弃之,所以识趣的老师一般不常点名。再次在考试方面,文学类公选课的通过一般是极其容易的,它不像必修课因为闭卷所以需要长时间复习准备,通常而言,开卷考察或一篇相关的鉴赏性文章就是它常有的结课方式,管理部门对此没有严格的相应管理措施,这也是目前高校所有公选课的监管方而的通病。

(三)学生选课被动化

当前,高校公选课的课程基木上是由学校和教师两方决定的,学生课程权力缺失,大学生几乎没有课积的参与权,只能被动地等待学校给他们“上菜”。加之网上选课存在随机性,部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合理调配,自己喜欢的文学类课程可能选不上或没得选,只能为了修足学分而被动选课;部分学生对选修课认识有偏见,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文学类课程很是轻视,认为没有实用价值;部分学生选而不修,课堂出勤率不高或上课时心不在焉,他们上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仅仅是为了修满规定的学分;还有部分学生选课比较自目,一般选择难度低比较容易通过的课程,或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实用课程。据笔者调查,衡阳师范学院的学生在选公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该课程娱乐性强不强,老师点不点名,课程结业考试好不好过,而至于能够学到什么根本就不在考虑的范围内,这种情况非常让人担忧。

二、高校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探讨

目前,高校的文学类公选课普遍都存在着一些学校和学生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问题,因此,解决这类选修课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育人为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

文学类公选课是高校公选课中最受学生欢迎,也最易于参与教育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因接受对象来自“大文大理”的不同专业,其兴趣爱好和文学基础有着明显差异,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针对具体的授课对象,在随时变化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其教学方法上必须是多元而且灵活多变的。应多采用专题讲座或报告式的,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前沿性;也可进行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依据不同学生的素养和兴趣差异,设计不同话题,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的科研和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培养学生整合资料、探究问题的能力。此外,文学类课程可结合音像视频资料的运用,把遥远抽象的文学形象及思想具象化,给学生真实感性的触动启迪。当然,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不能过分依赖大屏幕上的“讲义”,要充分展现大学教师个性风采、人格魅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

首先,对文学类公选课进行深入的的调研。了解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要求,以其为标准确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标准。然后,按照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规范。据调查,衡阳师范学院目前开设的文学类公选课主要有: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等,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设计的规范性,课程之间也缺乏科学有机的联系,更谈不上为专业课程服务了。对于开设的必要性、如何开设、课程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关系等都没有人具体去研究。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文学类公选课的作用,必须在围绕素质培养的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知识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去优化文学类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科目较为齐全的课程库,保障学生享有充足的课程资源。总之,课程建设需注意细节、保证全面、保证对学生有帮助,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合理性。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依据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着专业知识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创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设置教学任务,通过真实工作任务组织课程教学,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不仅是课程设置上,课程建设的任务由教研室或课程组承担,对于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教材建设、过程评价、师生积极性调动等各方面也有很大帮助。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开好选修课,建立便捷畅通的选修课开设渠道。

(三)突破思维定势,提高审美悟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力图创造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它浸透着作者的爱憎之情。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美好的思想情感去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使人能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因此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从而构筑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悟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例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是美好而优秀的人格:“独立不迁”,坚决与黑暗势力做斗争和“上下求索”的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更富有生活的哲理。文学的这种陶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将伴随人的一生。它可以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培养美好的情操。这正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所描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建立监控体系,完善评价方式

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体系,对课程和教师进行监控和评价。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考试机制对于学校考评的作用就更关键了。文学类公选课着重经典作品的诵读感悟,并进行文学批评,所以课程评价方式要灵活,应改变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唯一指标的做法,应注重平时考核,加强日常教学环节的改革,强调日常学习的重要性,改变学习效果的考查方式,减少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在考核中的比重,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考核还可采用课程论文、调研报告、主题演讲、情景对话、分组知识竞赛等形式,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同时,为了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落实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等环节,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的评价规范程序以及方法体系。还要针对反馈意见,及时增加或调整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此外,学校还应对教师的课堂情况进行随时检查,定期分析通报课堂情况,并上报教学管理部门和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校领导定期召开所有教学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会议,通报并讨论近期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和提建议,期末进行总结,奖励教学中做得好的优秀教师,并作为评职称等的优先条件。

三、结语

高校文学类公选课对非中文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还能够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我们要突破传统思路,推进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从优化课程设置、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应对措施,探讨教学模式,使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朝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使它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

本文是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衡阳高校的文学公选课调查研究”(2013D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1页.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

[3]郭德侠.人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J].人学教育科学,2009(6):20一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