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服药莫贪杯,“出险”空叹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服药莫贪杯,“出险”空叹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77年12月24日,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在瑞士的家中设鸡尾酒宴与亲友欢聚。酒席间,卓别林开怀畅饮。酒后,家人及亲友都入睡了,而卓别林还不能入睡,就服用了几片安眠药,不久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翌日早晨,当家人唤他用早餐时,方才发现一代喜剧大师早已告别人间。经过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利伯和他的助手细致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卓别林是由于酒后服用镇静催眠药而中毒身亡。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酒后服药或服药后喝酒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特别是头孢菌素引起的“戒酒硫样反应”最为常见。有的人本来有一斤酒量,由于喝酒前用了“头孢”,结果只喝了二三两就醉了,那就是因为“头孢”具有戒酒药(戒酒硫)一样的作用,于是引起乙醛中毒的表现。不少药物跟酒是“冤家对头”,因此,药酒相逢,冤家路窄。下面谈谈有关药与酒的五类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危害。

戒酒硫样反应

戒酒硫又叫双硫醒,它是一种通过干扰酒精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而使人喝少量酒就感觉难受的戒酒药。正常情况下,酒精进入人体之后,在胃内停留30分钟左右,约被吸收20%~30%,剩余大部分由小肠吸收,并通过血液进入肝脏进行代谢。酒精(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变成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变为乙酸,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和尿液排出体外,人体如此代谢酒精,自我调节防止醉酒。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具有戒酒药(双硫醒)一样的作用,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功能,于是乙醛不能变成乙酸,遂堆积在体内而引起乙醛中毒,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称为“戒酒硫样反应”或“双硫醒样反应”。除了“头孢”外,还有一些药物也会阻止乙醛变成乙酸而导致乙醛中毒,如甲硝唑、痢特灵、氯霉素、呋喃妥因等。

酒+安眠药=中毒

酒后服镇静催眠药有很大的风险,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是因此而辞世的。这是因为酒精本身具有麻痹神经的作用,并与饮酒量成正比,酒后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大脑反应迟钝。如果酒后再服用镇静催眠剂,犹如雪上加霜。即使血液里的酒精和安眠药各自都未达到中毒剂量,二者也会产生协同作用,增加毒性,使人呼吸麻痹而死。如安定、眠尔通、利眠宁、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都是中枢抑制剂,乙醇可促进这些药物的吸收并减慢其代谢速度,从而使血药浓度增高。而饮酒后,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先是兴奋,继而抑制,于是药与酒双双“出击”,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的抑制作用,导致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酪胺蓄积引起不良反应

有些酒(如葡萄酒)含有丰富的酪胺。在正常情况下,酪胺可被体内的单胺氧化酶所破坏。可是有些药物,如异烟肼、利血平、优降宁及抗癌剂甲基苄肼等,却有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于是酒中的酪胺未被破坏而大量蓄积,就会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继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脑溢血。

药物与酒合伙“袭胃”胃”

解热镇痛剂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息痛等,本身对胃黏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而酒精也有同样的“伤胃”作用,于是两者协力“袭胃”,遂致胃炎、胃溃疡或胃出血等。

酒精干扰肝药酶而影响药效效

促进药酶,降低药效 慢性酒精中毒者,或用药期间天天饮酒者,能促使部分药酶分泌,使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导致某些药物的代谢加速,使药物的药效降低。这类药物中常用者有安乃近、保泰松和苯妥英钠等。有的服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本来已控制住癫痫发作,但因饮酒而又发作,原因就是酒精降低了它的药效。

抑制药酶,增强药效 长期饮酒导致肝脏功能损害或用药期间也天天喝酒,可抑制部分药酶的分泌而使某些药物代谢减慢,致使药物蓄积,药效增强。服用某些降糖药物,如D-860、降糖灵、优降糖等,服药期间又同时饮酒,往往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用药期间喝酒“三大害处”:

1.饮酒可使药效增强或减弱,导致用药剂量难以掌握。常规用量要么不起作用,要么引起中毒或严重反应,打乱了治疗进程。

2.用药期间饮酒会使病情复杂化。本来单纯用药不会引起的麻烦,在酒的参与下就会惹起事端。如酒加止痛剂引起胃炎;用异烟肼抗痨,因为饮酒而引起高血压,这就是服药期间饮酒惹的祸。

3.用药期间饮酒有时还会危及生命。有些疾病由于药效改变会导致病情陷入险境。在此,再次强调,酒后服安眠药容易出“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