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与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不同时期的技术革新对设计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观念转变同时作用于个体的心智,这对设计风格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设计的发展史 ,每一次观念的革命都是动荡与转机并存。英国“水晶宫”运动之后的种种转机更多表现为设计观念和设计美学上的叛逆与颠覆,它清楚地表明了设计文化原有的价值体系正在动摇,表明了设计所强调的中心正从机器文明转向消费文明。传统的设计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将启示我们在历史积淀的文化基础上摸索前行。

关键词 :艺术;设计;文化;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 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关于艺术和设计的概念

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解决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这篇文章里,我斗胆谈一下自己的思考,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2、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所承载的任务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是次要的只是满足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信仰、符咒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3、文化的差异对设计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与行为的不同。中国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导着东方文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从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聪明,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乎目的性又合乎规律性的过程在活动中去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思考。这样,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像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辨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对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4、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和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5、结束语

设计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审美性质 ,包括了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积淀。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设计进行考察 ,我们不难发现设计的独特个性及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条件下形成的整个观念文化,去如何给予整合,才能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作用在设计当中日渐凸显出独特的设计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 [M ]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3

[2]E.H.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 [M ]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1

[3]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M ]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