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美外交发言人闪避回答的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美外交发言人闪避回答的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外交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往往要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当面对敏感问题时,迂回的闪避回答是其常用的策略。而中西发言人在使用闪避策略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中美例行记者招待会官方网站上的文字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量化和分析发现,虽然中美发言人都频繁使用闪避策略,但中方多用暗示闪避来规避问题,美方则多用明示闪避。笔者随后运用面子理论来解释这种差异。

关键词:闪避回答;面子;对比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1.引言

我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每周都会召开新闻会,又叫例行记者会,通过答记者问传递信息、了解舆情,使政府的工作对外更加公开透明。“新闻记者以提问著称,而政治家以闪避回答这些问题著称”,外交发言人在回答尖锐或敏感问题时,往往不直道其详,而是含蓄或回避地给出答案。因此闪避回答在记者会上非常重要,也有很多策略和方式。受中美不同国家利益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美发言人在进行闪避回答时,也会有不同的的特点和风格。

2.文献综述

2.1 闪避的定义和分类

闪避回答作为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受到广泛关注。Orr & Burkin认为闪避和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有关;Harris认为,既不对问题作出正面直接的回答,也不对问题进行质疑,就是闪避。Galasinski(2000)认为闪避是信息“语用的相关”,而不是“语义的相关”。庞建荣、周溪流(2005)认为,闪避是指有意在回答中不提供提问者所期待的全部信息,即提问对回答的信息有期待,而回答对于特定信息的满足有程度上的差别。

闪避回答分为明示闪避和暗示闪避(Galasinski,2000)。明示闪避中,说话者对所提的问题不直接回答,且会公开表明不合作的意愿。典型的明示闪避有“无可奉告”、“对此不作任何评论”等惯用说法;暗示闪避中,说话者表面上对问题做出了回答,事实上并没有提供对方所期待的信息。通常情况下说话者还尽量掩饰其不合作的意愿。

2.2 闪避和“面子”理论

Brown & Levinson于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等;消极面子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会话过程中人们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绝大多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会上记者的提问和发言人的回答都可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面对不想作答的问题,发言人的消极面子受到威胁,因此闪避地回答来规避问题。而记者没有得到真正的答案,其面子也受到威胁。

3.研究方法

笔者从中国外交部网站和美国国务院网站随机下载各30篇例行记者会的文字记录,时间跨度为2013年5月至7月。笔者根据发言人是否有意在回答中不提供提问者所期待的全部信息,把其回答首先分为直接回答和非直接回答;然后根据前人的分类,进一步将明示闪避和暗示闪避分为以下几种次类型:

明示闪避:

1)直接拒绝回答。包括:不愿意回答;不能回答;不在发表意见的职位;暂时不能信息;缺少新信息等。

2)攻击问题。回答者一般因以下原因攻击记者提问:问题本身不正确;问题是设想的和问题里有错误使用的词语等。

3)声明问题已回答。

4)道歉。

暗示闪避:

1)不完整回答。回答问题的部分内容。

2)改变问题的中心。

3)对问题视而不见。

4.结果和讨论

经过对中美文本中直接回答和非直接回答的统计,中方306个样本中非直接回答有188个,占总数的62%;直接回答118个,占38%。美方322个样本中非直接回答192个,占总数的60%,直接回答130个,占40%。由此可见,中美发言人都倾向非直接地回答问题,即采取闪避回答策略。Brown & Levinson指出,间接言语行为因其礼貌性而普遍存在,所以闪避回答是普遍的。但由于文化不同,其间接言语行为也存在差异。

接着笔者对明示闪避和暗示闪避的次类型进行统计。中方明示闪避总计73次,比例为38.8%,暗示闪避总计115次,占61.2%;美方明示闪避总计147次,占76.6%,暗示45次,占23.4%。明示闪避策略中,“直接拒绝回答”中方41次,占21.8%,美方126次,占65.6%;“攻击问题”中方7次,占3.7%,美方3次,占1.6%;“声明问题已答”中方25次,占13.3%,美方13次,占6.8%。“道歉”中方0次,美方5次,占2.6%。暗示闪避中,“不完整回答”中方36次,占19.1%,美方17次,占8.8%;“改变问题中心”中方52次,占27.7%,美方20次,占10.4%;“对问题视而不见”中方27次,占14.4%,美方8次,占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方发言人更频繁运用暗示闪避策略,而美方更倾向运用明示闪避。每种次类型策略在中美数据样本中出现的频率都不同。美方样本中,“直接拒绝回答”出现频率最高,而在中方样本中,“改变问题的中心”出现频率最高;中方发言人还相对频繁使用“不完整回答”和“对问题视而不见”策略;美方显然更愿意 “直接拒绝回答”;并且中方从未使用“道歉”策略。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外交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闪避回答,得出以下结论:两国发言人都倾向使用非直接回答方式;中方发言人更倾向使用暗示闪避,而美方更多使用明示闪避。究其使用不同闪避策略的原因,中国文化以其包容含蓄、注重面子著称。拒绝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含蓄和间接有助于减轻直接对抗可能带来的伤害,所以中方发言人很少直接拒绝记者的提问,而是采取“打太极”的方式迂回委婉地回答问题;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是自我为中心,因而直截了当地说话而不是拐弯抹角,其面子观建立在平等意识上,人们习惯直接率直、公开地交流,即使在公开场合也会承认自己不能提供或缺少相关信息。因此,美方发言人通常用诸如“不能评论”、“不想预测”等明示闪避来回答问题,这样反而不会给人留下“答非所问”的消极印象。

参考文献

[1]Galasinski,D.The Language of Deception:A Discourse Analytical Stud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2000.

[2]庞建荣,周流溪.政治修辞中的闪避回答,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5年第3期.

[3]Brown,P.& S.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