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凌晨五点,向着梦想出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凌晨五点,向着梦想出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玉洋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从上大二开始,每个周六的凌晨5点,他都会准时坐上从保定开往北京的列车,周日乘末班车返回学校。在北京,他从新东方的销售做到北京广播电台的实习生,又去《人民日报》做了实习编辑,凭着不懈的努力,他摘取了2011年度金长城传媒奖优秀学子奖。

为了实现妈妈的愿望

黄玉洋是吉林临江人,他的妈妈想做一名新闻工作者。黄玉洋知道妈妈的心思,高考时他一心想考上北京的大学,让妈妈高兴高兴。可高考成绩下来,他因三分之差与北京失之交臂。

沮丧之后,黄玉洋想,既然上不了北京的大学,那就选一所离北京最近的大学。于是他选择了河北大学的新闻专业,因为做主持人是妈妈一生的梦想,黄玉洋觉得自己要是能进入这一行,对妈妈也是一种安慰。

从保定到北京,126公里的距离,自己的梦想仿佛近在咫尺,可又那么遥不可及。黄玉洋不甘心在这所大学里消磨掉自己的4年青春,不能在北京上学,那么就利用假期去北京实习吧。

大学第一年的暑假,黄玉洋没有回家,他从网上应聘了新东方学校的销售职位。7月到9月,黄玉洋头顶烈日,不辞辛苦地在北四环华堂商场附近不停地向路人介绍新东方的培训课程。暑期结束时,黄玉洋成为新东方精英英语青少市场远大中心暑期个人销售冠军,所带小组获得“最优小组”称号。最意外的收获是,他接待的一位报名新东方的女孩看他勤奋努力,个人素质又好,推荐他去了北京广播电台做实习编辑。

从北京广播电台到人民日报社

2011年3月9日,黄玉洋进入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实习,做节目主播助理,并在节目制作中心兼任节目编辑。为了在周六早9点前赶到北京广播电台,黄玉洋每个周六的凌晨5点起床,那时宿舍的楼门还没有开,他轻手轻脚地叫醒看门的大爷,恳求大爷开门让他出去。在保定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可以睡一会儿,到了北京之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周六的晚上有时在办公室趴着睡,有时去亲戚家住一晚,周日晚上再坐火车返回学校。

黄玉洋的主播是王一。对黄玉洋来说,王一既是老师又是兄长,给他做助理是“痛并快乐着”的。痛在每天必须看一则论语,并写500个字的感想;每周整理21条国内外不涉政治、有趣、利于互动的新闻,附带评论;每个月统计出“有我陪着你”“音乐一线牵”“男孩女孩”的音频……“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我在头一个月实习期内焦头烂额,几乎每周都要拿出两宿时间来通宵完成任务。快乐在于我的每篇论语心得王一老师都会手写回复,而且写的字数和我差不多;我的每篇新闻稿他都耐心地看了并予以点评;每天都会不失时机地‘训’我一顿,然后给我讲讲做人的道理;最开心的是每周末他都会带我吃大餐。”

不久,黄玉洋又在北京爱家广播“男孩女孩”节目中任嘉宾。“男孩女孩”是一档针对青少年发展的教育类节目,黄玉洋在节目中主要是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对中学生朋友们进行学习上、生活上各种困难的解答。

在北京广播电台的实习经历,让黄玉洋从一个普通的新闻学专业大学生渐渐了解了新闻工作的含义,他开始问他的主播怎样可以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如何拉近听众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如何对节目内容和节目时间进行良好的掌控?黄玉洋从机械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

在北京广播电台的实习是充实的,在节目中担任嘉宾也充满了光鲜和喧闹,但黄玉洋发现自己正在渐渐变得浮躁,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自己阅历尚浅,自身的人文素养还不够,需要得到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和采编能力。他将自己的苦恼向做节目时认识的一位老师倾诉,这位老师建议他去人民日报社实习。

2011年的大二暑假,在经过笔试和面试后,黄玉洋终于考入了人民日报社,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任编辑,同时鉴于他在北京广播电台的经历,领导又安排他在人民日报新闻资料中心做音频整理员。

在人民日报出版社,黄玉洋的工作是负责对书稿进行校对和加工,在实习期间他完成了10余部书稿的编辑加工,校对字数近120万字,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社会影响调查报告》的编纂和加工,并于2011年9月23日作为人民日报社内唯一嘉宾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鲁迅诞辰130周年研讨会”。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都知道,这个小伙子能吃苦,常常几天住在办公室里加班校对书稿,对工作任劳任怨。心疼之余,他们对这个孩子也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在黄玉洋看来,人民日报社的这些长辈们既亲切又可爱,“田老师是一个超级有意思的人。每天早上我没来他就会对陈伟说:‘洋洋呢?洋洋呢?洋洋怎么还不来?’活脱一个老顽童;总编室鞠主任个子不高,很有学问,文笔超级棒,经常来我们屋吃我的好吃的,我看他的减肥大计是没戏了;杨老师精通养生方面的知识,自从办公室里有了她,我们这里好吃的和水果就没断过……”

人民日报社的实习让黄玉洋感受到了传统新闻的独有魅力,在复杂繁琐的稿件中,如何将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字编辑加工成为一篇篇动人的文章,背后是编辑工作者的艰辛付出,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书籍的诞生,背后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三校三改,更是新闻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

未来在自己手中

2012年1月7日,黄玉洋得到通知,前往哈尔滨参加中国传媒大会,他获得了中国报业协会、十大新闻学院联合颁发的“中国传媒界优秀学子·金长城传媒奖2011年度优秀学子”称号。

上大学前,黄玉洋听很多过来人说大学生的可悲之处就是失去了目标,黄玉洋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很引以为豪,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且不断努力。现在,同学们即将开始漫长紧张的求职旅途,黄玉洋却不用为此发愁,几家单位都答应接收他。面对同学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黄玉洋很坦然,“为了这一刻,我三年前就开始行动了。”

在北京实习的三年中,黄玉洋觉得学到的东西让自己终身受用,“王一老师教会了我‘勤学在前,好问在后,学而思,方能成大器’;相识不到三个月却恍若三年的女孩教会了我‘承担和责任是一个男人的第一品质,胜过一切事业’;前几天采访的前长、人民日报总编辑教会了我‘你不可能改变世界,唯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指导了我两个月学习和工作的人民日报编辑室主任教会了我‘在最辉煌时给自己留条退路,就能在最绝望时给自己一条出路’;田老师则对我说‘男人就是用来改变世界的!’”

黄玉洋清楚,自己没钱、没权、没有官爸官妈,但是20岁的青春是最大的资本,他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梦想和现实正在渐渐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