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的同伴辅导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的同伴辅导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同伴辅导;高中生;心理咨询

一、研究背景

1. 朋辈心理咨询理论

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末在欧美等国家广泛推行,目前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经积极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朋辈心理咨询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提出的理念包括:(1)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2)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3)心理咨询是一种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通常是指同年龄者、年龄相当者或生活境遇相似者,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进行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这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可以担任朋辈辅导员,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惑。

2. 高中生心理需求的特征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

同时高中生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在很多时候有助于身陷困境的人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脱离过激情绪,重拾信心,合理应对。而倾听者在助人的同时,升华了友谊,改善了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也促进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我们采用自编的《同伴辅导需求问卷》对我校高一、高二、高三部分班级的178名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存在心理困扰时,最主要的方法是自我调节(66.5%),其次是同伴(19.6%),两者远高于家长(11.2%)和心理咨询机构(1.28%)。其中有90.65%的学生在多选中都选择了“同伴”这一项,有67.1%的同学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同伴辅导活动。该结果表明,同伴辅导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具有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心理社团的成员和学生同伴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尊重和信任很容易得到满足,受过专业培训后,他们可以承担朋辈咨询的任务,为中学生提供助人自助的服务。

3. 心理社团的发展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心理社团在学校中广泛成立。学生心理社团是指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社团,属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形式。心理社团的成立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面开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学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教育,同时提高其他同学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真正达到助人自助。

心理社团的成员是基于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助人愿望入会的,但是如果不给他们专业培训的机会,他们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解除别人的困惑和困扰,却缺乏心理疏导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对心理社团的成员进行专业理论技巧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心理教师应该在每学年新成员加入社团之际,组织系统的培训班,讲清楚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使社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对心理学尤其是中学生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实用的心理技能,才能为心理社团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二、心理社团中同伴辅导培训的开展

1.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常见的问题

心理社团的成员应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他们才能很好地感染身边的同学。同时招生采取自主报名方式,新社员往往比其他同学更渴望了解学习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自我调整的技能,为他们保持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社团培训中应该让他们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常见的问题。

高中生心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基本特点: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除了这些基本特点以外,由于目前我校的学生均为90后,他们在心理发展特征上往往具有90后的典型特点:①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②信息、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③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④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⑤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⑥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⑦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⑧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总而言之,尽管他们心理上的积极因素非常突出,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缺点即心理特点的消极因素也比较明显,比如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高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学习动机问题、自卑问题、考试焦虑、同伴交往问题、生涯规划困惑等等。在培训中应与社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现,帮助他们分辨身边同学的一些主要心理问题。例如:新生的适应问题,产生原因主要为环境的变化(从熟悉的初中突然跨入陌生的高中新校园)、生活上的变化(从走读制到寄宿制)、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科目的增多,课程难度深度的增加)、人际关系的变化(新集体、新同学、新教师、新室友)等等。主要表现为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秩序等等。

通过这样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首先可以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使社团成员能正确认识自身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团成员能充当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小助手,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给其他同学,帮助一些有需要的同学。同时小助手们也能及时发现同学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将其反馈给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就能及时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向,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其次,让社员们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有所了解,认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个十分神秘的过程,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建立了对心理咨询的比较科学的认识,而不会曲解心理咨询。

2. 咨询原则和咨询技术训练

要使心理社团成员真正成为心理教师的小助手,就必须在面试选拔后对成员开展以“同伴辅导”培训为主的基本心理技巧训练,如咨询员的原则和一些相关咨询技术,这样他们才能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困扰。

我们开展的《同伴辅导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有心理困扰,想找一位同学倾述时,这位同学应有何特点:41.7%的同学选择了“值得信任”,39.4%的同学选择了“会替你保密”,28.9%的同学选择了“会关心你,尽力帮助你”。该结果也表明学生在找同伴倾诉心理困扰时,最关心的还是对方是否值得信任,能否为其保密。因此我们对社员进行了保密、真诚等咨询原则以及关注、倾听技巧及共情等咨询技术的训练。

训练主要采用“团体培训+小组训练”的方法,先由心理老师向社员介绍一些心理咨询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心理相对健康,乐于助人,责任心强,真诚地关心求助者,有亲和力,平易近人等等;心理咨询员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如: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平等原则等等。之后由社员自己分析是否适合做同伴辅导员,自行报名参加“同伴辅导培训小组”。

我校的同伴辅导培训小组共有20余名成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采用团体活动的方式,强调同伴间的互动,使其组成新的团队并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由心理老师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同伴辅导员们进行两周一次的主题培训。

例如:倾听技巧的训练。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两人一组,A同学扮演心理辅导员,B同学扮演求助学生,由他俩合作进行一次10分钟的心理咨询情景模拟。在演练开始前,教师先私下告知所有的A同学在B同学倾诉心理困惑的时候要表现出心理与身体非专注、非倾听的态度,如:故意不理睬、左顾右盼、关注其它等,等5分钟后再表现出心理与身体的专注与倾听。然后再请各组进行心理咨询模拟,模拟结束后两人一起讨论咨询员的态度以及带给当事人的感觉。结果很多B同学纷纷表示前面差点感觉说不下去了,问其原因,B同学都愤怒地指责A同学不配合,没认真听其阐述心理困惑,直到后半段A同学开始认真倾听后,B同学才能顺利地完成此次情景模拟。简单的游戏能够马上让他们了解倾听的重要性,然后再告之一些倾听的相关知识,如:①倾听并非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头脑、用眼睛、用心灵去听。用耳朵去听来访者话语及其语调;用头脑去领会话语中潜在的信息;用眼睛去观察来访者的手势、身体姿势等行为表现;用心灵去设身处地地感受。②不仅要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③倾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来访者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上思考,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④专注与倾听技术的适用时机。专注与倾听技术适用于整个咨询过程。在咨询过程中,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咨询员都需要表现出身体与心理的专注与倾听。⑤咨询员表现身体的专注与倾听时,须面对当事人、身体姿势开放、身体稍微倾向当事人、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身体放松。但是咨询员的身体动作不能固定不变,必须随着当事人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以同样的状态跟随当事人,才能反映出咨询员的专注与倾听。最后进行专注与倾听技术的练习:3人一组,一人扮演咨询者,一人扮演当事人,另一人扮演观察员。当事人叙述问题,咨询员表现心理与身体的专注与倾听。每3分钟后,当事人就停止叙述,然后3人讨论咨询员的回应是否正确,再3人轮流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

3. 辅导方法的培训

学生在校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和他对人对事的看法相关,学生如果出现认知偏差,会导致一系列情绪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我们坚持情绪ABC理论与同伴心理辅导员培训的整合,我们相信只有从调整学生的认知入手,才能从根源上减少他们受不良情绪的困扰,才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辅导方法的培训上,我们主要进行了理性情绪疗法的培训,也就是运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1)培训的理论基础

情绪ABC理论是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理论的精华所在。何为ABC理论?情绪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简单说A是指事件,B是信念或想法,C是情绪与行为。情绪ABC理论是指情绪(C)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A)本身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艾利斯认为人应该为其情绪负责,因为情绪是由想法导致的。一个人的情绪好坏由自己的想法所决定,如果能改变人的不正确想法,就能改变他的情绪,甚至行为。

(2)培训的主要内容

培训的主要内容为: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要点及实际应用。让同伴心理辅导员演练ABC理论的操作三步骤,多次演练后使他们在遇到同学有情绪问题时,能主动从调整认知这一层面从根源上解决同学的情绪困扰。

在培训结束后,同伴心理辅导员将有一个学期的实习期,实习期间要求同伴心理辅导员找本班需要帮助的同学,定向互帮互助,同时关注班级里情绪变化较大的同学,及时主动提供帮助。同伴心理辅导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和受辅对象的共同成长。

实习阶段受辅对象的确定。在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结成辅导关系的问题上,一定要慎重考虑,简单地把两名学生结合在一起不会产生很好的辅导效果。因此受辅对象的确定也必须依据自愿原则,根据本人意见和同伴心理辅导员意见确定人选。

三、同伴心理辅导员的评估

评估既是激励也是导向,对同伴心理辅导员的评估可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等多维评估模式进行。

同伴心理辅导员经过培训与实践,对自己的咨询技能进行评定;心理教师、受辅对象、受辅对象的同学等实施他评。过程评估主要是指每次咨询结束时同伴心理辅导员参与的积极性及填写的咨询记录情况。效果评估主要参照三方面的内容来评估:使受辅对象情绪好转;促使受辅对象的认识和观念发生变化;使受辅对象的行为或习惯发生改变。我们也重视对学习成绩的评估,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极大增强学生信心,同伴心理辅导员和受辅对象的成绩变化将作为考察的一个重点。

四、问题与思考

1. 提高社团成员的稳定性,巩固同伴辅导培训效果

随着学生的升学,每年心理社团都要进行招新换届,这使得每届心理社团持续的周期很短,往往就是以一至两年为期,经过一年的培训和两年的活动,心理社团的成员刚刚熟悉了心理社团的各项活动,能帮助心理教师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工作时,就因为升入高二或高三的原因退社了,这使得心理教师每年都要重新对社员进行培训。如何提高社团成员的稳定性,让经过培训的专业社团成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处理好学习与活动之间的关系,为社团活动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现有的考试制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新课程改革虽已走在前面,但高考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从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每个家庭,全社会都已经达成共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应该是立体化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身心应该是健康的。但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习惯用重点率、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目前重点高中面临更直接的升学压力,追求分数的提高往往成为教育的本能,学校很多时候也是力不从心,这也直接导致学生社团活动的时间有限。如何在学业和社团活动中寻求平衡点,为社团活动赢得更多时间等问题都是值得后续思考和研究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中学,义乌,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