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痰湿体质谈中风病的预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痰湿体质谈中风病的预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18-02

中风为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且近年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死因,且是严重致残的首要原因。体质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感性。痰湿体质与中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对痰湿体质特点的研究探讨,以期尽早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减少中风病的发生,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痰湿体质与中风关系的认识

《素问・ 通评虚实论》中就指出:“ 消瘅仆击, 偏枯痿厥, 气逆发满, 甘肥贵人,则膏之疾也。”强调“ 甘肥贵人” 是极其易发的人群。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有:“凡人体肥有风,肉厚则不得外泄,喜为热目中黄”的记载。金元时代的许多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并且也注意到肥胖体质对中风病的影响, 刘完素曰:“ 所谓肥人多中风者, 盖人之肥瘦, 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故血实气虚则肥…或言肥人多中风,由气虚,非也。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也。”进一步指出了肥胖者有气血瘀滞的潜在病理基础,在内外因的诱发下易发中风。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曰:“中风者,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 气衰者多有此疾, 壮岁之际无有也, 若肥盛则间有之, 亦形盛气衰也。”认为肥胖人形盛气衰者是中风病的易患之人, 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次突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风》中开篇即讲“肥白人多湿,’并且说:“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可以说, 朱丹溪是最早论述肥胖人痰湿体质与中风具有相关性的人。清代沈金鳌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 从体质的角度对肥胖人与中风作了阐述: “肥人多中风, 河间日: 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卒中也。” 综观历代医家的论述,所记载或转载的有关中风文献中绝大部分谈及中风与肥胖体质的关系,可见“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的观点, 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认识到体质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而提出有名的体质学说,尽管表述不同,但对体质的特殊地位及对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传变,转归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观点,在体质分型上大致分为九种,痰湿质就是其中的一种分型。

1.2 痰湿体质分析与调理

1.2.1 痰湿体质的主要表现:

形态结构:体态肥胖不灵活,手掌脚掌肥厚,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面部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肢体不爽,身重,口黏腻或甜,口干不欲饮,恣肥甘,纳呆食少,带下淋漓而难愈,大便不实或正常,小便不多或微混。

体质分析:主要成因为先天遗传与后天修为,还有环境,医源性或某些疾病的影响。痰湿体质诸症状皆由痰浊内盛引起。脾肾运化失健,水液代谢失常而使痰湿内蕴,气机阻滞。而这正是产生中风的基础。故治痰当以健脾补肾为本。

2 痰湿质中风患者的调理

体质可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当中,成为制约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故无论是未病或是已病状态下,为了预防中风或是提高中风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痰湿体质的调理都是非常必要的。

2.1 经方调理:

二陈汤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兼以行气健脾,标本兼顾;辛散温燥之中又寓酸敛收摄,散不伤正,敛不留邪。适用于痰湿体质各种疾病治疗与调理。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功效:温凉并济,补泄兼施,补脾燥湿,化痰熄风。痰湿体质之痰向上走(眩晕,恶心,呕吐等)适用之。

痰湿体质常兼夹气虚,故脾虚湿盛者也可用参苓白术散,其有益气健脾祛湿之功。痰湿质肥胖者还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苍术等;痰浊阻肺者,可用三子养亲汤,方中莱菔子,白芥子,苏子不但化痰肃肺,且亦能降脂减肥,也可加入冬瓜仁化痰,改善痰湿体质;对水浊内留者可用泽泻,茯苓祛湿利浊。

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a要仔细观察痰瘀互夹之证,痰湿粘滞,阻滞气机,常致血瘀,形成痰瘀互结,故在调治时应当兼以活血,酌加活血化瘀之药。b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宜温化通阳,根据需要可酌加桂枝,厚朴,干姜以及补阳之品,但须防止温热太过,水液煎灼,化热生变。c痰湿体质饮食宜清淡为主,少用滋腻肥甘之物,用药亦是如此,甘酸柔润之药,亦能滞湿生痰,应当慎用。

2.2 经络调理

经脉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肺经,肝经为主。胃经可治疗脾胃系疾患,调理脾胃,燥湿化痰。膀胱经及任脉为背俞穴和募穴所在之处,可治疗相应脏腑疾患。肝经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肺经之穴可通调水道,助津液之运化而不致内停成痰饮。穴位可取中脘,神阙,关元,肺俞,肝俞,脾俞,足三里,丰隆,期门,太冲等,根据不同病情可随症加减。

中风后患者除了本病基本针灸处方(内关、人中、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等),可适当酌加以上穴位调理。

3 痰湿质养生及对中风病的预防

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后天修为很重要。

3.1 精神调摄 预防中风病的发生,精神调摄最为重要。适当增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休闲活动,以舒畅情志,调畅气机。

3.2 饮食调养 饮食要有节制,少量多餐,痰湿质忌暴饮暴食及进食过快,饮食宜清淡,少盐少脂,多食蔬菜。应适当摄取健脾祛湿之物,可选赤小豆、扁豆、薏米、淮山、萝卜、冬瓜、竹笋等。

3.3 起居养生 多进行户外活动,经常晒太阳,避免受寒淋雨,保持居室干燥。养成早睡早起,晨起锻炼的习惯,定期检查血脂、血糖、血压等。

3.4 运动锻炼 痰湿质要加强机体物质代谢过程,应当做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太极拳及舞蹈等。做到“形劳而不倦”,选择适当的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通过上述措施,调整和改善痰湿体质,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预防中风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