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挑细选降糖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口服降糖药是Ⅱ型糖尿病不可取代的治疗手段,除了传统的磺脲类和双胍类外,近年还有些新型制剂不断问世,因各有其特点,选用时应倍加注意。
磺脲类
磺脲类是最常使用的降糖药物,因其降糖机制主要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也俗称为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的品种最多,第一代以甲苯磺丁脲为代表;第二代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比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的主要特点为作用强、剂量小、副作用相对少,使用最为广泛。在这类药物中,优降糖作用时间持久,对控制空腹血糖效果比较好。格列吡嗪等相对短效的药物对控制餐后血糖效果较好。另外,格列吡嗪还有缓释制剂(秦苏),每天只须服药1次,使用方便。格列喹酮也属短效制剂,降糖作用相对较弱,但该药主要从胆道排泄,因此可适用于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也比较安全。这类药物适合饭前半小时服用。
磺脲类药物不适合用于Ⅰ型糖尿病以及Ⅱ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创伤、大手术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妊娠哺乳期患者。这类药物较为安全,最重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多由于用药不当引起。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其他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肝功能异常等。
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于1957年开始用于治疗糖尿病,目前使用的主要是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因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现我国已很少使用。双胍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作用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严格地说,双胍类是一种抗血糖药物,而不是降糖药物。它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对正常人也无降血糖作用。二甲双胍在尿中基本以原形排出,清除快,半衰期短。单独使用即可明显控制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与磺脲类合用可使空腹血糖再降20%以上,是Ⅱ型糖尿病的第一线药物。另外,二甲双胍还有降低体重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因此特别适合于肥胖或超体重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可在餐中或餐后服药,并应从小剂量开始。这类药物不适用于有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也应小心使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有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作用机制是抑制小肠黏膜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常简称其为吸收抑制剂。这类药物口服吸收很少,其中90%在24小时内以原形从胃肠道排出,是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单独使用可使餐后血糖降低20%左右,空腹血糖下降10%。
这类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进餐前即刻或与饭同吃,嚼碎吞服。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对胃肠道功能障碍者应忌用,肝功能异常者慎用,也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18岁以下儿童。
胰岛素增效剂
这类药物在我国使用的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其作用是增强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所以被称为胰岛素增效剂。这类药物主要用于其他降糖药物疗效不佳的Ⅱ型糖尿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磺脲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
此类药主要不良反应有贫血、水肿、体重增加,但长期使用后,可以有所缓解。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尚未允许使用此类药物。
餐时血糖调节剂
这是促使胰岛素快速释放的一类口服降糖药,在每次进餐前即刻口服,可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因此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餐时服药后30~90分钟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血浆葡萄糖在餐后45分钟开始下降,持续约4小时。目前国内上市的有瑞格列奈(孚来迪)、那格列奈。这类药物适用于Ⅱ型糖尿病,因主要从胃肠道排泄,伴肾功能损害者也能使用,但孕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