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片段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片段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①人,不以人废②言。”

【注释】

① 举:推荐,举荐。

② 废:废弃,置之不理。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对他的正确意见弃之不理。”

赏析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的确是这样,语言是一个人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孔子用“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点明了说话的重要性。但语言和行动毕竟是两回事,语言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可能,未必就一定能做到。所以,光会说是不行的,必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让行动和语言一致起来,坚决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的人是没有好的品德的,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古人云:“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意思是说,有的人能干但是口才不好,有的人口若悬河,但是未必能真正做事。所以,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他会不会说话,更要看他能不能做事。

有些用人者常常被对方的言辞迷惑,从而轻率地对其产生信任。历史上因为“以言举人”而坏了大事的例子有很多。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曾多次率领赵军打败秦国的军队,他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法,自以为将来指挥战斗一定天下无敌。谈起那些作战原则,就连他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但赵奢并不认为这个儿子有真才实学。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何不看好这个儿子,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说:“军事是拼死的东西,赵括却轻松地谈论它。如果赵国不封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封他为将,让他带兵打仗的话,那么,赵国军队一定会惨败的!”

公元前260年,秦军攻赵,赵将廉颇率军迎战,兵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后,筑垒坚守。秦军多次挑战,但廉颇始终不为所动,两军相持了几个月。赵王以为廉颇胆怯,秦国趁机用反间计,扬言“廉颇容易对付,秦军最怕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赵王信以为真,令赵括代廉颇为将。尽管赵括的母亲把赵奢生前认为不可起用赵括为将的嘱咐告诉赵王,但赵王不以为然,仍任用赵括作为赵军主帅。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指挥失误,赵军被秦军断为两截,赵括战死,赵军失去主帅,纷纷投降。秦军将被俘的40余万赵军全部活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赵王“以言举人”,轻率地使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导致大败。而汉文帝刘恒面对“口若悬河”的人,则采取了“不因言举人”的态度,才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汉文帝有一次到皇家园囿上林苑打猎,他想了解上林苑各种禽兽的情况,便招来上林苑的次官上林尉询问。

汉文帝连续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都答不出。这时,虎圈啬夫(虎圈管理员)出面为上林尉解围,代为作答。此人口齿伶俐,记性特别好,对苑内禽兽数量了如指掌,汉文帝问的所有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汉文帝对这个虎圈啬夫十分欣赏,他说:“当官就要像这个样子,上林尉真是没用!”当场命随行的官员张释之封啬夫为上林苑的主官。张释之觉得不妥,他上前问汉文帝:“陛下认为绛侯周勃如何?”汉文帝说:“是很贤德的人。”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何?”汉文帝说:“也是个很贤德的人。”

张释之说:“这就对了,大家都认为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是可以依赖的贤德之人,但是这两个人都很少说话,很木讷,哪像这个啬夫信口开河喋喋不休呢!过去秦朝任用花言巧语、舞文弄墨的官吏,这些人只有表面功夫而无实际行动,最终使国家土崩瓦解。现在陛下觉得啬夫有口才就连升他几级,这件事传出去,以后恐怕天下人争相仿效,只重口才不重实际,这股风气一旦形成,其祸害可想而知。为防止上行下效,陛下的举措不可不慎重!”汉文帝觉得张释之这番话很有道理,就取消了对啬夫的任命。

如果说,“君子不以言举人”较为容易做到的话,那么,“不以人废言”则需要更加豁达的胸怀以及长远的眼光了。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说过:“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从前,有一个大户人家要盖一所房子,即将完工时,主人对窗棂的设计产生了不满。纵然花重金请了很多能工巧匠,都没能达到他的要求。没办法,他让家人贴出了一张悬赏启示,谁能设计出让他满意的方案,就重金酬谢。告示贴出没多久,许多人蜂拥而至。俗话说,人多智慧多,主人终于从一大堆方案里找出了让自己满意的设计。他赶紧让家人通知对方,前来细细商议。结果,那人一来,主人就愣住了。原来,站在眼前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曾经的家丁。此人曾因为偷盗府上的财物,被他赶了出去。面对昔日的“仇人”,主人并没有发怒,而是赶紧吩咐看座、上茶。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采纳一个小偷的方案?”他淡淡一笑,说:“我是寻找好的方案,虽然提供方案的人以前犯过错误,但这对那个方案有什么影响呢?”

是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话说得漂亮就盲目地相信他、重用他,也不能因为一些人的品德有瑕疵,就对他合理的建议置之不理。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你注定会成为一个豁达的人,一个有“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