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拆他一墙又何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拆他一墙又何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传明朝年间,商丘永城市有一个南北胡同,住着练、汪两家大户。两家都有人在朝中做官。有一年,两家为了宅基地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练家为了给家族争口气,便写信给官居都堂的家人。而都堂看后哈哈一笑,遂提笔写诗一首交与来人。诗日:“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练家于是主动让出一墙,而汪家见练家如此高姿态,便也让出一墙,从此两家重归于好。

故事很有意趣,也颇具教益。两家人以高尚的素质书写了一出劝善世人的“道德范本”。但书中已表,故事终归是相传,缺乏史实考证。

或可说,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让我“三分怀疑、七分难以置信”。虽不及天方夜谭,但也似有几分杜撰色彩。

且看,两家都有人在朝为官,皆属于“后台很硬、背景很深”。凭借双方应有的霸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争执”。但结合故事的表述分析,却恰恰只是“赌气之争,口舌之争”,严重缺乏“英雄气概”,给人不真实之感。按照惯常直觉,假如文中有“倚仗权势,两个家族发生大规模械斗,造成群死群伤”的类似表述,大抵便十分符合故事逻辑了。可惜,两家人都显得相对“文明”,君子动口不动手,导致故事前半段实在不算精彩。

故事进行至后半段,原以为会“好看”起来。但“火药味”依旧不足。练家写信求援,汪家却“按兵不动”。短兵不能相接,硝烟难以弥漫。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练家官居都堂的那位,居然不照顾家人情绪。还臭拽诗文。由此,一场原本可以火上浇油、一触即发的战争,在这个环节宣告“停火”。都堂大人连作威作福都不会,实在太糗。

更让人遗憾的是,练家居然谨遵指示,深明太义,显示出高风亮节。而汪家竟然也不得寸进尺,反倒让出一墙。两家重归于好,故事至此,极大地冲淡了矛盾冲突和高潮,让我等看官极不过瘾。

故此,明朝的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实在有点胡编乱造的味道。您想,练汪两家,背靠大树,皆有官家威仪,谁怕谁啊。但,矛盾最终却能如此轻松地化解,故事的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无有差池,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所以,倘若由我来编撰这个故事,以今日现实为参照,故事这样发生才顺理成章――

练家的都堂大人接到传书,勃然大怒:“敢在老子头上动土,这还了得!”遂提笔指示:“千里捎书为一墙,拆他一墙又何妨!”练家接此批示,如虎添翼,气焰嚣张起来。而汪家一看不妙,也传书求援,汪家朝中做官之人,颜面无光,亦“火从心头起”,批示汪家“绝不退让”。最终,战火升级,两家剑拔弩张、对峙互骂乃至发生械斗,终两败俱伤。

如此,故事便似合乎情理,也精彩好看了――两家人台前明争,二官人幕后暗斗。黑白两道,纷纷登场;冲突悬念,此起彼伏;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但最遗憾的是,我终究无法走进明朝,不能说服都堂大人改动诗句。这让我一直耿耿于怀,难以甘心。不明白都堂大人为何出此下策,不理解“让他一墙又何妨”究竟意欲何为。大概缘于今天某些官家“拆他一墙又何妨”的英雄故事在我们这里“时常上演”,“生动精彩”。莫非这些妨碍了我的判断?莫非是我“以今人之心揣度了古人之腹”?哦,倘如此,罪过,实在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