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诵读 类比 质疑 提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诵读 类比 质疑 提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语〉选读》怎么教?教什么?怎么学?这三个问题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论语〉选读》既然归属为选修课,那么它的教学更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权利,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诵读,多一些类比,多一些质疑,多一些提炼”,让学生围绕“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使课堂“活”起来。

一、围绕文本,让课堂多一些诵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啄功夫兴味长”。语言大师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而诵读便是培养语感的一种绝好方法。翻开《论语》选读这本教材,我们可以读出孔子的声音与容貌,可以读出孔子对弟子教诲与熏陶,可以读出弟子对孔子的敬重与爱戴,可以读出幽默或温馨或轻斥的教学场景,可以读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再加上《〈论语〉选读》的15篇课文都有文白对应的翻译和解释,课堂是非常适合诵读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有意识地抓住文本,共同探讨诵读的语调与技巧,采用师范读、生范读、感知读、入情读、举荐读等多种形式开展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与志趣。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学生都有意识地突出了“郁郁乎”“文”“从”等词语,并且在诵读时声情并茂;像“甚矣事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学生对文句的停顿把握得特别好,不自觉懂得主谓倒装的妙用;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学生通过加强语气,加快语速的朗读,自然体会到了孔子那严守秩序,不可僭越的思想;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物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学生通过如滔滔江水的大声朗读,自然就读懂了孔子批评子路“野哉”的原因以及孔子的思想内核……

二、围绕文句,让课堂多一些类比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并且孔子的思想是散落在不同的章节或文章当中的。如何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相对完整的把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因此,笔者认为,把孔子相同话题或类似的言论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归纳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如在执教《为政以德》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诵读初步了解孔子的为政思想后,我就启发学生运用归类的方法思考孔子的为政思想,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直接表达为政观的两句――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并提出了“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为何不同?”的问题,我就趁机拓展了相关资料。

3.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6.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用这6句话,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一是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孔子的为政观,二是培养了学生会归类学习的意识,三是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在学习孔子其他思想时,我都会与学生一起通过归纳类比,抓住相关文句,来探究孔子的“论礼”“论孝”“论仁”“论修身”“论学习”“论教育”“论天地鬼神”等,学生收获很大。

三、围绕文化,让课堂多一些质疑

孔子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重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为政以德”“知其不可而为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但孔子毕竟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时代,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甚至应该摈弃的。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说明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他所说的“人人”并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樊迟请学稼,孔子评价樊迟为“小人哉!”,说明孔子不重视科学,鄙视生产劳动知识;“恢复周礼”的理想其实也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因此,我们要抓住孔子的文化思想,结合高考考纲“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努力让课堂多一些判断和质疑。

比如,笔者在执教《中庸之道》时,学生对“中庸”与“折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诵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我先归类了课文中的四个章节,让学生进行分析: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②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③子曰:“乡原,德之贼也。”④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通过类比以及师生的分析交流,很多学生认为,“中庸”很难做到,能做到“中庸”的人“鲜久矣”,做不到“中庸”或结交不到“中庸”时,可以退而成为或结交“狂者”或“狷者”,绝不能成为或结交“乡原”。这样,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中庸”的核心是“仁”与“义”,而“折中”是没有任何标准与核心的。

也有同学认为“中庸之道”应该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目标,但为什么会退而结交“狂狷”呢?课文注解“狂者”志向远大但不切实际,“狷者”不肯做坏事但孤介自守,应该都不很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所以,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的理解是,孔子在强调“中行”,强调“中庸”,如果做不到“中行”,则担心结交“狂狷”,而非退而结交“狂狷”。

此言得到了同学们的附和,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并安排学生课下继续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围绕思想,让课堂多一些提炼

《论语选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从选文的内容来看,它涉及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身思想,学习思想,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如果说“多些诵读”“多一些类比”“多一些质疑”能够培养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话,那么“多一些提炼”就应该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继承能力这一目标。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紧紧结合孔子的思想,多一些有选择性的提炼应用,再多一些应用后的反思。

比如,我执教的《君子之风》,在学生诵读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归类相关文句,师生归纳出了孔子眼中君子的特征――文质兼美。

“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一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之后,我启发学生,“结合社会生活,我们能不能有选择性地提炼应用?”让学生随意发言,以期引起争论。

果然,在“义利”“诚信”等方面,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学生认为“小人喻于利”太绝对化了,利应该有公私之分。有学生认为孔子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求利的是后世的儒家,孔子认为在义和利相冲突时,主张重义轻利。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诚信”缺失,并以“13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老太太”为例进行说明。也有学生认为,我们必须学习孔子的思想,并且必须践行孔子的思想,来改变社会的不诚信现象……学生的回答在探讨和争论中一步步得到升华,就对孔子”君子之风“理解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些自己的体验,多一些自己的理解,多一些自我的提升。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和学生“活“起来,我想,《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