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向百年企业学习持续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向百年企业学习持续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谁都明白,作为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家可能更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基因让国外这些著名企业能够存活如此之久?

吃得饱,未必活得长。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内企业逐步开始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了69家中国企业的身影。但在做大目标实现的同时,国内也不乏巨人、爱多、三株、秦池等昙花一现的企业。太多的“流星企业”时刻提醒着企业家,企业做得大、跑得快并不一定好。如何将企业做大的同时做长久,成为国内企业发展必须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海尔、联想、海信、长虹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便开始相继提出了“创办百年”、“办成百年老店”、“办成一个实实在在的长寿公司”等理念,可以说“百年”已经成为中国大企业面临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时至2011年6月,IBM的百年华诞又给“百年企业”这一热点添了一把火。一波研究“百年企业”生存之道的热潮又开始风起云涌。“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谁都明白,作为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家可能更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基因让国外这些著名企业能够存活如此之久?

目前,我们的“百年企业”理念基本上没有多少内涵和新意。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百年企业”的管理目标还停留在“为利润最大化而管理”的层次上。其实这就如同认为“吃得饱”就“活得长”的认识类似。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只有能够不断保持“新陈代谢”的企业,才能生存长久。

百年企业“进化论”

“适者生存”是商业永恒的至理名言。百年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抗打击能力”。10年为周期的世界经济波动,4年为周期的金融波动,都像考试一样,只有准备充分的“考生”方能避免淘汰。纵观全球,大多数的企业都难以度过这些坎儿。在日本,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2.5年,40%的公司不到10年便夭折了。在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在中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

《商业价值》杂志每年都会推出“中国持续成长企业榜单”,专门考量企业的抗周期性。在2010年的评选中,收入持续成长的267家企业中,有215家在过去5年中有4年以上保持成长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企业在行业表现低迷时期,逆大势而动,拥有很好的抗周期性。相反,如果不具备很好的抗周期能力,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几率就相对较低了。

“变革”是企业生存的新陈代谢

生命体确实要遵循一些自然法则,如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个生命体,它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人为形成的组织。这种组织跟生命体的区别在于它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适应性。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调整主动适应环境。企业死亡是由于其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结构所造成的。所以从理论上分析,企业是可以持续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最老的公司是欧洲最大的木浆和纸业生产公司——瑞典的斯道拉恩索公司,它已经存在700多年了。

目前,国际上的百年企业无一不是通过不断的变革保持企业活力的,拥有130年历史的东芝便是例子。东芝是一个典型的经历了历史巨变、人世沧桑、战火洗礼、世纪风云的“长寿企业”。早在1939年,东芝便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之后在战后重建大潮中更是发展迅速。但是在1960年左右,东芝患上了诸多企业难以避免的“大企业病”,发展进入了停滞期。直到1965年,才通过“土光革命”,将公司从内至外进行大幅改革——大刀阔斧地整顿关联企业;解散东芝贝克巴公司,出售东芝化学工业公司和东芝制药公司;对45人的领导层进行调换;通过“有选择的经营”集中扩充了强有力的业务部门。经过果断的整顿,东芝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再造出一个能很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新东芝。1996年,东芝再次进入低迷。此次依靠现任公司顾问西室泰三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又一次拯救了东芝。

眼光有多远,企业才能活多远

企业的转型是基于长期战略,不应该是一种逐利行为。目前,全球知名的百年企业的大转型也就在3~5次之间。国内上市公司盲目转型的太多,往往都是源自于短期利益的争夺。无论从哪个行业发家,看到房地产火了,便大举投入地产;无论是否需要,资源价格上涨,便一拥而上购买资源矿产。这种屡见不鲜的主营业务变更,其实往往体现了企业在战略上考虑不足,缺乏长久眼光。

据1993年3月的统计,东芝拥有子公司532家,关联公司157家,业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这样的公司不一定增长很快。为了收缩以求增长,东芝将还有盈利能力的镍氢电池转让给了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玻璃产品转让给了旭硝子公司。在把这些失去成长性、偏离东芝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大手笔转让的同时,东芝通过兼并、控股、结盟等手段努力增强在IT领域的竞争力。当世界进入IT时代,东芝笔记本电脑的销量近10年来以年均15%的幅度增长。

在这一点上,国内公司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国内公司的转型往往完全围绕着短期利润在转,从低端制造到房地产再到矿产,什么赚钱做什么,远离自己主营业务的数不胜数。在这种激进短视的战略思路下,必然产生短期爆发增长,蕴含问题不断的“流星企业”。

乌龟的长寿正是源自其慢条斯理,体现在企业经营上,便是要想持久,就得避免激进,将眼光放长远。求得一时收获的激进手段往往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杀手。

没有技术创新,百年企业梦想堪忧

统计世界500强中的“百年企业”,我们发现,基本都是工业革命加上信息革命的产物。诞生于技术时代的企业自然一直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是靠“照搬”保持其生命力的。技术创新并不难得,难得的是如何一直保持这种优势,将爆发力转化成耐久力。

从IBM的百年历史来看,IBM一直都在不断地突破各种边界,有形的或无形的,宏观的或微观的。这种创新力或精神,为其赢得了极为广泛的尊重,使IBM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高科技的同义词。人类科技史上许多伟大的创新和发明,都出自IBM之手。

和许多产品化的技术相比,IBM更让人敬佩的是其拥有数量惊人的专利,以及创造并制定了信息科技行业内的众多标准,这使其总能牢牢占据价值链的制高点。根据美国专利局2010年末公布的数据,IBM在2010年共获得了5896项美国专利,连续18年保持美国专利数世界第一。

相反,回归国内,“山寨”几乎成为了中国特色而存在。技术创新都相当难得,更何况持之以恒的保持了。宏观环境决定了中国过去依靠人力成本低创出的“中国制造”名头难以为继。目前,在世界人力成本布局中,柬埔寨纺织工人工资0.32美元/小时,世界最低;其次,印度0.38美元/小时,巴基斯坦0.41美元/小时,斯里兰卡0.48美元/小时,而中国纺织工人工资为0.68美元/小时。失去了人力成本优势之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将必须面临一场从低端制造向技术创新的转变。

但是,目前国内在技术创新方面还相差甚远。以医药行业为例,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同时,科技成果变成产品的转化率也极低,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技术的“被”忽视已经成为惯例,未来必将阻碍企业的长久发展。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差异性门槛,才能稳定收入,以作长久打算。否则,企业迟早会在高速发展的行业洪流中被

超越。

(原文发表于2011年10月《商业价值》

杂志,作者为《商业价值》杂志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