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面小康与第三产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小康与第三产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日趋升级。现就广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历史和状况,谈谈对全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启示和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一、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

1、广东第三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比重大幅度提高。1978―2001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4.5%(当年价,下同),高于GDP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29.8:46.6:23.6演变为9.4:50.2:40.4。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减小20.4点,第二产业增大了3.6点,第三产业增大了16.8点。

2、广东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推动力在曲折中提高,对GDP增长贡献份额已居三大产业之首。广东第三产业对GDP贡献份额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仅为40%左右,到2001年已增到51.6%,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按当年价算)。不过,第三产业这种略超50%的推动力地位包含了通胀因素,目前仍处于不稳定“震荡”状态。不排除今后大规模工业项目上马可能使第三产业推动力重新降为第二位。若按2001年可比价计算,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份额分别为1.97%、58.32%、39.71%,第三产业推动力仍居第二位。就广东目前总体情况来说,在珠江三角洲和大城市中,第三产业已经或应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中小城市中,第二产业应是主要推动力。

3、广东第三产业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1980―2001年,广东第三产业成为三大产业中吸纳劳动力增长最快的产业,就业量年均递增7.57%,分别高于第一、二产业7.6和2.5个百分点。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第――产业由70.7%降到39.1%,第二产业由17.1%升到27.9%,第三产业由12.2%上升到33.0%。应正确认识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这种变化,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来抓。在目前工业投资项目不多,工业企业发展不景气,工业品明显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更是开辟就业门路的重要领域。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现由流通主导型向流通与服务并重型转变的趋势。广东第三产业的流通、生产生活服务、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公共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增加值比例在1978年为67.0:18.4:7.9:3.6,2001年演变为49.2:37.1:8.3:4.4。其中,流通部门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6.8点,降幅26.6%;生产生活服务部门上升18.7点,升幅101.6%;科教文卫体福(利)上升0.4点,升幅5.1%;公共服务业上升0.8点,升幅22.2%。上述流通部门比重下降,其他三个层次特别是生产生活服务部门比重上升,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走势,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须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交易运输量的相应需求,适可而止地发展流通业。另一方面,须认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其迅速发展。

5、广东传统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趋于下降,新兴服务业贡献份额大幅提高。按当年价算,1980年广东商贸餐饮业对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与上年相比)的贡献份额为46.0%,2001年降至14.8%,同期该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6.0%降到24.3%。交通通信、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份额由26.7%升到68.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8.3%升到52.3%。按2001年不变价计算,各服务行业对广东1980--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份额高低排序为:交通邮电25.26%、批发零售23.22%、社会服务14.58%、房地产业13.66%、金融保险8.49%、教育文化4.66%、政党社团4.46%、卫体福利2.72%、其他0.93%、科研服务0.89%、地质勘探0.62%、农林牧渔服务0.51%。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邮电、批发零售、社会服务、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是对广东国民经济推动力最强的服务部门,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提供了85.2%的推动力。“九五”时期,交通邮电、社会服务业、房地产和新兴服务业等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推动力呈稳定上升趋势,是广东第三产业主要经济增长点,也是第三产业升级优化的主要动力源。金融保险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推动力在大起大落中呈弱上升趋势,但加入WTO和企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保险业将有强烈推动。批发零售业虽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推动力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占第三产业的较大比重(2001年为24.28%),跨国公司加强在华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也可能推动零售批发业的发展。因此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仍有可能成为“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和升级优化的新增长点。可见,推进第三产业升级优化,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除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内涵上优化传统服务业外,应重点通过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大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传统服务行业仍然占据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较高比重,文化产业比重低,发展滞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保险、不动产业、以及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工商服务业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推动力日益增强,而在广东第三产业构成中,这些行业比重仍偏低。此外,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仍集中在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保健和科研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也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合。1980―2001年各服务部门在第三产业就业中的比重,教育文化广电由15.77%降至9.44%,文体福利由6.1%降至3.7%。

6、广东第三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相对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新兴服务业和非营利服务业相对生产率呈上升趋势。1980―2001年广东各产业的相对生产率,第三产业由2.11降到1.22,第一产业由0.47降到0.24,第二产业由2.4降到1.8,这意味着:这一期间各产业以占社会就业量1%的劳动力提供的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由2.11%降到1.22%;第一产业由0.47%降到0.24%;第二产业由2.40%降到1.8%。这些数据显示:第三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偏差都在缩小,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偏差在扩大。它提示:21年来,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产值的增长速度。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广东1980―2001年相对生产率上升的部门有:房地产社会服务业(1.2―2.5)、地质勘探水利管理(0.81―2.03)、科研技术(0.62―1.29)、交通邮电(0.89―1.04)、卫体福利(0.53―0.75)、政党社团(0.36―0.73)、教文广电(0.26―0.49)。下降的有金融保险(4.38―3.52)、商贸餐饮(1.26―0.71)、其他行业(0.92―0.05)。一般地说,相对生产率高于1的部门因等份就业人员获得收益相对高而吸引就业人口的流人从而使相对生产率下降;反之,则相对生产率上升,故相对生产率有趋于1的趋势。不过也有例外,根据对外国不同行业相对生产率的观察,某些行业相对生产率长期高于或低于1,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行业的性质相关。

目前相对生产率大于1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科研技术部门,人均收益高对就业有较大吸引力,因而其就业增长可能快于产值增长,以致相对生产率回落。而相对生产率小于1的卫体福利、政党社团、教文广电等行业,大多属于非营利行业,报酬水平大多低于营利性行业,致使相对生产率偏低。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非营利行业的劳动力报酬市场化并趋于提高,其相对生产率将因之提高。因此,非营利服务业应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减少就业量,促使相对生产率提高,以促进发展;营利性行业应通过控制收入水平过快增长和增加就业量,使相对生产率回落,以促进规范发展。

二、推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需解决的认识问题

广东第三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案例分析,对促进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第三产业,有重要借鉴意义。根据广东的发展经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1、从战略高度认识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按照产业演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就越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世界各国第三产业比重都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从广东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看,1978―2001年,第三产业以高于GDP增长速度递增,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29.8:46.6:23.6演变为9.4:50.2:40.4。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出现新变化,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在2001年已达51.6%,居三大产业之首。广东第三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增长最快的,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产业。

广东产业经济发展表明,在全国全面小康的建设中,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正面临工业化发展任务时,广东和全国其他经济特别发达省份和城市,已经先行一步,面临在全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景。这些地区要适应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在理论和观念更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宣传新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必须正确认识:现代产业包括有形和无形产业;无形产业比重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高级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产品包括实物和服务两大类;服务产品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现代财富包括第一、二产业创造的实物财富和第三产业创造的非实物财富。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三产业发展指标。我国各地政府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时,通常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值比重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这两个指标一般地说能在总体上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因为比重仅是相对水平,反映的是第三产业间此消彼长的对比关系。因此要全面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状况,除了使用上述相对指标外,还要辅之以绝对指标: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人口,可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这项指标高,标志着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高。它可消除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例如,有的城市人均服务占有量大,但因第二产业很发达,故第三产业比重就显得小。若分析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便可确定其第三产业发展处于高水平。不过这项指标也有缺点,即不反映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关系及其相互适应程度。服务密度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国土面积。与此对应的还有农业、工业密度,三者统称产业密度。它们可用来分析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产业密度主要与人口密度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国民生产率和产业发达程度。

可见,在评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时,如果只注意第三产业比重,忽略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指标,就可能产生认识偏差。有鉴于此,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应用两分法,以防片面性。如2001年汕头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3.3%,佛山市仅为40.6%。看起来汕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似乎比佛山高,其实恰恰相反,因为比较第三产业绝对指标就可以知道,佛山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是13000元,比汕头4400元高195.5%。

3、辩证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就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来说,落后农业国已经或将要被卷进工业化潮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实现现代化。因此工业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工业化并不意味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把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也不意味着把第三产业撇在一边,搞第二产业孤军独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应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即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有人认为,按照三次产业排序,先发展工农业,后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应等工业化基本实现才能重点发展。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史上的依次兴旺发达使之分别被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国家也要机械地按照这个次序来发展产业。事实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排斥各地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服(务)则服,无须削足适履。在现代社会中,三次产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并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提供实物消费晶和实物生产资料,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消费品和服务型生产资料。在现代生产系统中,不论是少了实物型生产资料,还是少了服务型生产资料,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在消费系统中,无论是缺少实物消费晶,还是服务消费品,人们的消费需求都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应该抛弃总是企图将错综复杂的、起交互作用的产业联系,归纳为“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决定”与“被决定”的单向思维方式,而应综合地考虑和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无市场需求,有多少市场需求。在需求达到起点规模的基础上,有无相应产品的供应能力则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国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工农业产品过剩,而服务产品市场需求广泛。服务需求的高收入弹性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收入水平的增速;第三产业因需求坚挺且增长快,易维持较高价格,形成相对高的收入水平,引起社会劳动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以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速度增长,比重日趋增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加强。第三产业在1996年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超过60%;在我国不少大城市已接近或超过GDP一半;广东已把第三产业比重达50%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广东第三产业对GDP贡献份额已居三大产业首位。这些事实表明,当代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脱离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的次要地位,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产业地位。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受旧思路的束缚,只看到工业向服务业提供服务设施和物料,看不到三大产业间存在着互相提供生产要素的关系,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提供软生产资料,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实质就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的信息业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对信息服务产品的消耗量和依赖度的提高,将有效地促使工业效率提高和结构升级。

因此,应该正确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现代服务设施的工业部门,充分利用我国工业资源丰富,加工能力强的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中间产品创造新的市场,推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加入WTO引进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为工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产业服务业,促进第二产业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