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是处于湘中地区的以信奉“三峒梅山”为主,集巫道傩、梅山民歌为一体,具有驱傩、还愿、求子、求财、和神功能的一种汉族民间宗教。其最具代表性的“和娘娘”法事,是以请神、还愿为主,通过傩仪的模仿与扮演,意图达到“和神”的目的。本文选取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益门村五组杨南春家的仪式为例,运用仪式音乐研究、音乐形态学理论,对其仪式及其音乐本体特征给予相关的解读与分析。
关键词: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和娘娘;仪式音乐;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02
作者简介:赵书峰(1972~),男,文学博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北京100015)。
收稿日期:2011-03-11
一、仪式相关概述
(一)仪式地点
仪式地点地处湘中偏西南,雪峰山脉西南端,[1]距县城80多公里,毗邻新化县奉家镇“瑶人冲”遗址约有15公里左右。该村四面环山,隔山相望就是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的“花瑶”居住地。该村有800多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大部分居住在山中的平坝地区。当地农民大多以种植水稻、金银花为生。
(二)仪式时间
2010年2月21日8:10分—2月23日14:43分(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共三天两晚。
(三)坛场布置
1.神坛布置
仪式的神坛,主要用在巫、道、傩法事中,其中,道教法事的神坛分为正案和副案。正案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上层神仙主要是道教的三清神,中层为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①和道教的开启祖师,上节供奉主要神灵,中节是长方形容器,内盛米,下节供八仙、元皇上帝、三元将军、祖师神像等,以及各种酒牲。下坛放梅山神坛——张五郎左手拿剑,右手拎鸡,双脚倒立的神像,以及各种贡品。副案上放有酒牲、香及四值功曹神像。其正案的周围用五色彩纸,装点成的一个“五色花坛”,并在坛场的三面墙上挂满了娘娘的剪纸神像。(图1②)在神堂正门口上面贴着对联为:
左:三清大道;中:元皇北极驱邪院;右:请降香坛
2.傩面具
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土地、报路郎君、开山小将、杨十九郎、三宵娘娘、开洞郎君、长工郎君(图2)。
3.法器、乐器
法器、乐器主要有:令牌、拙板、头巾、柳围裙、头匝、师刀、师杖、牛角、铜铃、大鼓、小锣、大锣、木鱼、中钹、竹笛(但仪式中没有使用)。
(四)执仪人概况
二、仪式及其音声构成
三、“和娘娘”音声形态的分析与描述
(一)基本形态特征
1.音阶、调式
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音乐的音阶主要以三声、四声、五声性为主。在调式方面,道教音乐部分多以五声性徵调式为主;巫傩及民歌部分多以三、四声的羽调式为主,旋律骨干音基本由la-do-re(窄声韵⑤)、la-do-mi(小声韵)构成。笔者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湖南卷》[2]中搜集的20首仪式歌曲给予了统计分析,其中,羽调式占总数的80%,商调式占5%,徵调式占10%,其它占5%。其次,对仪式中的民歌(山歌、儿童歌、劳动歌、情歌等)统计发现,几乎全是羽调式结构。
2.节奏、节拍
音乐中以锣、鼓、钹等打击乐为主,较少用管弦类的旋律乐器。锣鼓经的节奏相对较为复杂。其中,大鼓的节奏变化很多,多以八分、十六分及休止符为主,且奏法多样,主要击奏鼓心、鼓边、鼓箍。每场仪式的【开坛锣鼓】,结构十分庞大。锣鼓经在整个仪式音乐占有很大比重,主要起到烘托仪式场景和连接各仪式环节的作用。音乐的节拍方面,其中,道教音乐唱腔部分的节拍多为四四拍,巫傩、民歌多为四二拍、四三拍子。
3.曲式结构
道乐、巫乐中的曲式结构主要为锣鼓经变奏与穿插下,单一乐句或上下对应性乐句的变化性反复,或称“单一乐句复叙体乐段”⑥、“复叙性上下句体乐段”⑦结构;而民歌、说唱部分则是大鼓或木鱼击节伴奏下的,单一乐句的变化性反复。即:a+b+a\+1+b\+1+a\+2+b\+2+a\+3……(其中a ,a\+1,a\+2,a\+3……代表锣鼓经的结构及各种变体;b,b\+1, b\+2,b\+3……代表唱腔结构及其变体)。其中,贯穿始终的打击乐是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4.乐器配置及其文化象征功能
(1)乐器配置。主要有:一个大鼓、一面大锣、一面小锣(又称师锣)、一面小鼓、两幅中钹、一个铜铃、一个木鱼、一把司刀、三支牛角、一支竹笛(仪式中没有使用)。
(2)乐器的文化象征功能。仪式中乐器的运用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属性。比如:仪式开始的锣鼓经,被认为是“催兵鼓”,喻意是催请各路神灵尽快到坛接受敬奉。而“鼓”这件乐器,由于敲击不同的部位,则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象征功能。如击“鼓心”时,被认为是惊天动地,如同雷声,喻意惊动神灵,使之尽快驾临神坛。牛角的文化功能主要是呼唤神灵,但在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一是“五岳角”,它是由上行纯四度结构的旋律音程构成,一般认为是“五岳五岳五岳五岳”的象征含义。主要通过牛角号呼唤五岳神灵降临神坛,因此,被认为是“五岳角”;二是“玉皇角”,它是一种下行纯四度的旋律结构,发出“玉皇玉皇玉皇玉皇”的牛角腔调,因此,被认为是 “玉皇角”。主要功能是催请玉皇大帝,驾临神坛,接受主家敬奉。据邹升云师公讲,一般在差兵仪式中用吹“五岳角”,而“玉皇角”是用在下文书的仪式中。由此看出,牛角的两种吹法,从音乐形态到仪式象征都有很大不同(例1、2⑧)。
5.音声及唱词特点
(1)音声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类音声与非语言类的音声两种。前者为师公的念白(对白)、诵唱经文、咏唱民歌等行为。后者主要包括乐器、法器声、鞭炮声等与仪式象征内涵有关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总之看出,“和娘娘”的仪式音声环境中,既有音乐性很强的咏唱部分,又有语言性较强的念白、对白部分,同时含有兼具语言性、音乐性的说唱声音。其韵腔特点多用真声来唱。唱腔形式,主要有一人唱、齐唱、帮唱、对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