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正说明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因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通俗地说,在开展一切音乐活动中给人以美的感染,这就是审美教育。那么,使学生爱好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成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审美教育即成了音乐教育的核心。那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究竟如何开展审美教育、贯穿审美教育呢?一切音乐教学活动,应该以感知美、想象美为原则,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感知美

苏霍姆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活动中,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是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是所谓的“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据此,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应着力于:

(1)从听觉上,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觉能力。人的感觉,虽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但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引自《心理学》),比如音乐知识中音的高低、长短、节奏、音色、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语言的传授,不能光凭讲授去认识,首先要通过听,去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异、特点及相同点。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地接受音乐的直接作用,就不可能感受出音乐中的美,也不可能产生和发展音乐美感能力。

(2)通过在听觉基础上的辨认,感知与其音乐知识相关联的音乐实际音响效果,才能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音乐知识。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一连串的节奏、错综复杂的和声、各种乐器不同的音色,这些要素一进入我们的听觉,就使我们在无暇思索的情况下立刻产生情绪上的反应,且并不需要经过理性认识的过程。因为我们对音乐的把握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比如:《伏尔加船夫曲》,它明显地反映出船夫拉着纤索的沉重的步伐。《回声》则模仿大自然回声的效果,形象地描绘了一群青年在山谷中与自己的回声互相对答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明朗乐观的情绪。学生的这种由感官乐音到思维联想感受音乐形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作为一位主体者驱动自己行为的过程。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感受乐曲的内容、意境及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欣赏能力、美育素质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听觉入手,把加强培养学生良好而敏捷的审美感官放在首位。

二、想象美

在能感知音乐美的基础上,音乐教学活动就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对比、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因为音乐本身是情感艺术,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也就不是音乐了,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都将有喜怒哀乐等诸多情绪的反映、体验和表现。音乐在通过音响进行表现的时候,主要是传达创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觉、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不可能直接地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和作者的思想观念同时以具体的音乐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参与音乐活动的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的方面,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

由于音乐种类、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在音乐活动中的想象、联想的活动表现方式也不同:

(1)有由描绘性音乐引起的联想。比如《百鸟朝凤》,由百鸟齐鸣、山峦回响,就将人们带人了美丽的大自然,想象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在枝头上欢呼雀跃,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生机,阳光明媚的景象。

(2)有由情节性音乐引起的联想。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以原来的戏剧情节为写作音乐发展的线索,曲中优美深情的小提琴对答的音乐就不由得使参与者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双双结拜时的情景,而当铜管乐奏出凶暴的音响,小提琴奏出不安、痛苦带有强烈的切分音节奏时,使人联想到马家逼婚、英台抗婚的情节,而最后结尾充满诗情画意和幻想色彩的音乐,使人又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梁祝这对情侣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的情景。

(3)有由音响感觉和感性体验引起的自由想象。这类主要以非标题性音乐和抒情性音乐为主,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和感性抒发的体验,因此,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生活阅历的丰富性,凭借音响感知和感性体验自由地,甚至随意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活动。

(4)有由知识性、技巧性音乐引起的联想。古琴曲《流水》片段,初听时,学生对古琴“滚、拂”的弹奏手法所奏出的泛音很陌生,形象不确切,只能停留在外在的感官中,此时,需引导学生从“人文形象”的角度拓开联想,来展现音响的描写境地,由泛音联想到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叮叮咚咚奔流而出,使用“滚、拂”的手法联想到水石相撞、漩涡急转的景象,再加上“滚、拂”手法的连续运用产生不协和音响联想到流水的奔腾不息、一往直前。

学生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不去挖掘和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甚至还有意无意地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那么,本身充满情趣的音乐就变得索然无味,音乐的学科特点得不到充分的显现,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良好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