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高校“知识本位”到企业人才难求,省思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高校“知识本位”到企业人才难求,省思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我国有近700万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这说明在劳动力结构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大幅上升,劳动力结构的优化,高素质劳动者比重的上升,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供给结构上的新变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同时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一将难求的局面。传统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这反映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在国内,一些具备专业技能的职校生被企业提前预定,例如南京化工技校实施的是5年制高级技工培养模式,学生一般是最后一学年外出顶岗实习。由于毕业生抢手,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被企业预订。该校学生毕业后有不少进了晨光集团、14所等重点企业,有的学生年薪8万,比好多本科生工资还高。而一些接受了四年正统教育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那些进入行业的大学生,虽然在理论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缺乏动手能力,工资待遇反而不如职校生高,造成很多大学生选择到职业培训学校重新学习。此种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国内大学生的培养,普遍忽视了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积累。长期以来,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观一直主导着我国大学的行为取向,固守在象牙塔中的大学以传授高深学问为主,与就业相关的教育却被忽视,大学生普遍缺乏可雇佣性与足够的就业能力。

要提高上述能力,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这样授课从过去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及其与具体职业的联系,转变到了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Morley(2001)认为用人单位应更全面地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之中,因为用人单位更为了解本单位的文化以及特殊需要,因而更应该承担起相关知识提供者的角色。高校可通过将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请进学校,作为外聘专家为学生授课,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第一手信息。由用人单位主导部分教学,即由用人单位与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从事经营活动所需技能(如全球技术发展、产品市场分析方法等)的教学,学生在用人单位提供的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培养经营所需技能。

同时,高校应摒弃“后高中时代”的学生管理模式。后高中时代,原来是指从高考结束到大学入学之间的阶段,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一种教育形式,呈明显的过渡性。后高中时代模式,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上,采用高中式的管理方式,即实行早晨强制自习,严格的考勤制度及查寝制度,从上课到休息,从教室到寝室,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与高中的管理模式并无二致。后高中时代的教育模式其实是一个以知识的传授为特点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把自己所学用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旧经验的循环复制。纯粹的大学,是一种自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批判与创造,是学术的探究,是人文的培育,而非器具的制造。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不把学生视为具体的有个性的人,学生从根本上失去了创造性。

课程考核方面也有必要进行改革。在我国,学生刚入学时数学、英语等基础课要求较严格,学生学习态度较好。越到高年级,学生越感到专业课很好通过,学习越放松,形成了严进宽出的现象。学生大学毕业后很难马上适应用人单位的专业需要。在英国,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闭卷考试只占总评成绩的70%,其他环节占30%,而第三学年则全部为闭卷考试。而且从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中得知,学生毕业时给定学生最后毕业等级时,只是由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成绩来衡量,第一学年的成绩只要能保证顺利升级即可。第一年的学习,一是打基础,二是培养学习方法。而第二学年和第三年的专业学习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要求会更加严格。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宽进严出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再者,高校应学习英国对大学学位证进行分级。英国大学规定,3年平均成绩70分以上为一等学位;50-69分为二等学位,其中60-69为二等学位甲等(又称2.1或者Upper-second class degree);50-60为二等学位乙等(又称2.2或者Lower-second class degree);40-50为三等学位(Third class degree)。在英国人的眼里,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是为工作而设计准备的,研究生的教育是为博士或者进一步进修在作铺垫。无论是哪类,在大学至少要达到2.1,也就是二等学位甲等。英国名校的研究生入学标准,主要看你的学位等级,学校并不十分在乎你是从什么排名的学校毕业的。牛津、剑桥毕业的学生,最后达不到2.1或以上的学位,照样进不了本校的硕士读书。排名七八十名的学校的学生,如果能取得非常好的毕业成绩,达到学校要求,一样可以入读牛津、剑桥,而且这样的例子在英国并不少见。对于第二种想找工作的人,大学毕业成绩也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英国当地的世界顶级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明确要求大学应聘者的学位至少达到二等甲等(2.1),不然是没有资格申请的,或者也容易在简历筛选那关被刷掉。英国大学对于学位等级的重视可以体现在毕业证书上,通常毕业证书上都会标明学生所拿的学位是几等,而想要取得一个好的学位,是需要学生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每一门考试的。如果把这种制度移植到中国高校,会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学生再不会振臂高呼60分万岁,61分浪费。

最后,从高校学生自身方面来看,大学生读书总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他们知识结构的狭窄化和知识储量的浅薄化;大学生读书总量的减少,导致了他们未能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有调查显示,大学生11%几乎不读书,43%的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48%的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多数大学生上网时长远超读书时长,且上网主要是逛论坛、发微博、看视频等休闲娱乐活动;阅读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经典名著鲜有人问津。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系统读书的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其顺利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更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可能。当代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精多能的通才,而不是除了应付考试外对其他知识一无所知的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社会评价不断走低,这与大学生因不读书导致的知识结构狭窄化和知识储量浅薄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解决读书问题,高校应把指导学生系统读书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范围之中。教学管理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制度,把指导学生系统读书列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范畴,制订出便于考评的量化标准,作为教学考核、聘任、升迁等方面的依据,并与分配制度、奖惩办法等相互配套,促使教师把指导学生系统读书的要求,当成与教学同样重要的硬指标。

知名企业松下电器的HR曾谈到,根据多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那些有素质有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机会明显多于一般学生。而这些容易就业的学生的素质、能力不是天生而来的,正是他们日积月累知识,逐渐锻炼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里,他们往往就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有了就业、前途规划,在现实中,他们敢于主动进入社会,接触了解社会企业,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规划付诸于实际,最终使自己成为有“才能”的人。无论企业的规模如何,沟通能力、协作工作能力等柔性技能比高学历重要。企业更喜欢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客观事实的捕捉能力强、态度积极、工作严谨、思维活跃、具有较清晰的自我定位的人。如何培养出这种高素质人才,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建立可雇佣性技能与就业能力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