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由美丽人格的培育―蔡元培德育思想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由美丽人格的培育―蔡元培德育思想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蔡元培先生认为,要培养自由美丽人格,首先要通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来完成从现实世界到实体世界过渡的外向自由和内向自由的双重结合,同时实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改革。现今德育也应该借鉴蔡元培先生的理念,重视“自由”在德育中的积极意义,在德育的实践中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结合德育的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主体性和个性得以积极发挥。

Abstract: CaiYuanpei insisted that culturing people’s personlality as the way to fulfill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That is,realizing the outward and inward freedom,mak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phenomenon world to the physical world,then culture a person who can show his character freely and own his personalite completely and beautifully.In today’s moral education,we also should pay attendtion to “Freedom”,insist on culturing people with the theory of “Freedom of thought, embracing”.Then,in that way can we inhance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and character largely.

关键词:自由 现象世界 实体世界 德育

Keywords:freedom phenomenon world. physical worldmor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颜峰(1965―),女,湖南邵阳人,博士,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李艺怀(1987―),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一生除旧布新,锐意改革,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流传深远,影响了不止一代人。总理有这样一句话,讲述了蔡先生的光辉一生:“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主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蔡元培先生奋斗终生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的贡献――即“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培养一个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并且能够拥有自己完整美丽人格的人。

一、何谓自由?

“自由”这个词,有着深刻悠久的渊源,它并不是西方专属的名词,其实早在中国古代,“自由”便已经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得到了初步体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①这样的一种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的充满浪漫主义的情绪表达,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在《汉书?五行志》中就已经确切的有“自由”一词;汉朝郑玄在《周礼》里也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到了宋朝,“自由”更是一度成为民众间的流行用语,但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束缚,这样的一种“自由”基本上只能成为人们的美好奢侈愿望。在西方,“自由”是在一步步的发展中被深刻定义起来的:在古拉丁、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自由”便已出现在语言体系中,并与“解放”同义,英语中的Liberty就源自拉丁文。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蔡元培先生一方面曾贵为清末的翰林学士,另一方面又多次留学国外,对照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用八股文来束缚文人思想的现状,西方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显然给蔡先生全新的感受,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在他的教育理念里面,“自由”概念占了很大比重,要想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首先就要还人以自由。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部分来理解蔡元培先生教育理念里的“自由”: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不以侵害别人、不违反规则为前提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分为外向和内向两个方面。所谓外向的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强调在理性面前所有个体都是平等、自由的,反对任何人为的压制和控制。也就是说,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能够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重视个人权利的不可侵犯,属于个人的一切不被任何人占有和控制。而内向的自由主要指的是一种情操上的自由或伦理上的自由,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如同庄子所向往描述的那样“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而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无穷尽的自由自在。所以,蔡元培先生的自由理念,不仅仅是外在权利的实现,更是内心情感升华后达到的一种心有所属,灵魂有所归依的宁静状态,他要求的是一种外向自由和内向自由的双重实现,也就是“人必须自尊、自强、自律、自省,并对他人要尊重、宽容,不但乐于听取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而且能够保护反对意见”的这样一种思想自由、意志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何以自由?

既然蔡元培先生所追求的是使外向自由和内向自由得以双重实现,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之完美结合呢?针对此问题,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了使教育能够得以自由的途径,这就是对当时和现在都有着深远意义的“五育并举”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这五种教育理论分别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完整地表述了蔡元培先生心里所向往的“自由”。

“教育旨在立人,人立则国强” 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封建军阀割据导致社会混乱、国家受到外部威胁而摇摇欲坠、经济发展受小农思想的束缚而停滞不前,要使处于这样的国家环境中的个人能够拥有外向的自由,教育则“务必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③。因此,我们必须要借助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这样的方式来保障人们的外在自由,也就是对外实行维护反对列强的侵略行为,对内强健体魄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同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以此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外部的侵犯。但是,仅仅只有这两项教育是完全不够的, “欲得己自由,还应当尊人之自由”,所以蔡元培心中的自由对个体来说首先更多的还是意味着自我的完善,教育国民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目的在于“强兵富国”,二者皆为时势所迫而“不能不采者”,它们直接对应的仅仅只是物质上的现世幸福。蔡元培曾经说过:“人不能有生而无死,现世之幸福,临死而消灭。人而仅仅以临死消灭之幸福为鹄的,而所谓国民者若人类者,有何等价值乎?”④…教育的最终目的完全不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人们需要外在的自由,但如若欲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内向的自由。因此,要使人们能够拥有自由的完整的人格,蔡元培认为,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是教育的重点。

公民德育是两种自由双重实现的必经之路。蔡先生的教育思想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在他看来,外向自由和内向自由分别对应着世界的两个部分,也就是他所定义的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所谓现象世界就是人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这是一个有着相对因果关系的可以经验体会的世界,也就是平常人所追求的“现世幸福”的世界;所谓实体世界则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的、绝对的、没有因果关系和时空概念的一种不能用人的感官和经验来体会的超脱于世俗利益外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并不互相冲突,而恰恰是因为有这样的两个世界,才有自由完整的美丽人格得以实现的基础。人一定要生活在现象世界,但若想获得从物质上升到精神的完全完整的幸福,则必须要能最终超越现象世界而进入实体世界。那是不是可以说,维持现象世界存在的元素就仅仅只有物质呢?当然不是。现象世界需要外在的丰富物质来构成我们可以体验感觉的外在世界,但同时也非常需要有人们所认同的道德法则来守护人们的外在自由。所以,蔡元培说“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⑤,即公民道德教育。“实行军国民、实利主义教育以补自己存力之不足,道德教育则所以使之互相卫互相存” ⑥,公民道德教育能够去除“兵强而溢为私斗与侵略”以及“国富而不免知欺愚,强欺弱,贫富悬绝”⑦ 的流弊,使社会保持稳定。所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证着人们现象世界里的外向自由不受侵犯,而公民道德教育更是作为中坚力量连接着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帮助人们能够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得到真正的幸福。

公民道德教育是同存于两个世界中的旨在维持它们稳定的因素,有着其属于现象世界的消极性和属于实体世界的积极性。所谓消极道德就是一种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但是并不主动助益他人的行为,即“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的道德底线。而积极道德则是指能够主动或自发的做出有利或增进他人福利的行为,甚至是不求回报的。我们需要在现象世界借助公民道德教育培养人们遵守并坚固消极道德的概念,不排斥并愿意维护它,承认它,愿意拥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从而树立消极道德在完整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但同时,作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不能只满足于履行消极道德,而要进一步追求积极道德,从外到内的身体力行,心口一致的升华个人而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说消极道德是独善其身,那么积极道德便是兼济天下,消极道德是确立人格的过程,积极道德便是拓展人格的必经之径,从而达到蔡元培所说的“既涵养其品性,更发展其人格”。

积极道德何以出现又何以养成?要培养人们拥有这样的积极道德便需要借助属于实体世界教育内容的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益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⑧。

首先,教育者需要通过世界观教育来完成人们从现象世界到实体世界的过渡。要成功地完成这两个世界的过渡,首先要做的便是跨越存在于它们之间的两个障碍:一是普遍性的人我之成见与差别,二是超脱性的透视利害关系的幸福追求。具体来说就是先要帮助人们完成对现象世界里的物的超越,做到“物物不物于物”,能够淡泊明志,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人们从而感到有比金钱的追逐权力的拥有更令人心醉的精神享受,从而开始思考“本我”向“超我”⑨的转变:现象世界的利害关系引起自我矛盾,迫使自我不断地被新的对象关系所刷新,自我不断地壮大,不断地更新,拥有了趋向超我的必然力量,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发展自我的个性,超脱了物质世界里单纯的现世幸福而走向了真正的心灵宁静,成就信仰中的“我”,完善的“我”。这是一种从庸俗的物质追求向精神完整的世界观转变过程。

其次,教育者要重视美育在人格塑造和培养中的作用。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在五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⑩美育能陶冶人的品格,打破人我之成见,“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11他认为,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的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内容叫做美育。”12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只有培养崇高的审美观,人们才不会仅仅只是满足于现象世界里的“死而灭之”的现世幸福,使其具有高尚纯洁的情感,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态,真正的做到消除人我之见,完成“本我”到“超我”的转变,看到实体世界彼岸的闪光,真正的培养出一种自由完整的美丽人格。

三、怎样在实践中实现自由?――大学教育的改革

如果说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是从理论上实现外向自由和内向自由的双重实现的话,那么他倾尽一生在大学教育方面做出的改革便是对培养自由美丽人格的最好的实践了。

蔡元培强调要培养学生自由美丽的人格,首先要树立教育理念的自由观,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改变当时大学的一种为官为仕的泯灭个性的随大流的办学性质。“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人趣,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13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14 。

其次,培养学生自由美丽的人格要树立教育内容的自由观。要变革当时陈旧的“一师独大”的封建教育方式,提倡并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身份贵贱都可以作为讲学的教师,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各种有理合理的意见与想法,不管正面或反面;在学科设置方面,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同时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制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自由选科的“选科制”;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他更是提出了实行教授治校的大学行政管理思想,也就是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从而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第三,培养自由美丽的人格应该从教育内容上着手,贯彻五育并举思想,把人当做完整的主体来培养,重视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们从更高的层面来感受自由,明确自己才是自我自由实现的主体,注重自己个性的培养、保存和发展,拥有健全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

最后,自由美丽人格的养成,要树立教学方法的自由观。教师要运用“尚自然”、“展个性”的启发式教育方法来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而不是组装机器一般的标准模式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律,主张学生要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自学、自己研究,懂得自省自立,修身养性,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这样才是真正的从内涵和实际上完成了“教育,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全过程。

四、自由美丽人格教育的启示――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旨归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5,从蔡元培的思想中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对当今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方面有所帮助和启发的地方:首先,作为教育者,要重视“自由”在德育中的积极意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的,同时它也可以看成是德育的目的之一。德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教育者一定要意识到德育所指向的教育对象是拥有着主体意识和不同个性的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填鸭式”的打造遵守社会要求但却被统一的标准模式化了的社会人,而是能够将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同时还能拥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与个性,使社会能够在多重自由个性发展的影响下而更加丰富多彩的自由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德育就是一种针对自由的人的教育,并且是以培养真正的完整的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所以,德育的人性诉求应该而且必须是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个性发展方向,打造真正自由的人格。

其次,在德育的实践中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现今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社会转型期,多元的思想和文化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当代大学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大学德育教育者应该看到并重视这样一种变化,不能因为其某些观念看上去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合就大肆否定与批判,应该要针对他们的新特点,通过疏导教育,引导其个性与社会群性相符合,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改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目光转到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上,结合德育的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以积极发挥。同时一定要注重加强教育对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情操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强化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使大学生在遵循社会政治道德主体方向的前提下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达到蔡元培先生一生所追求的真正的教育自由和个性自由,培养出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自由美丽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第二版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二版

[3] 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4] 唐震:《接受与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5] 刘静:《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6] 张雪蓉:《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12月

注释:

① 庄子:《庄子―逍遥游》[M] 2006年7月第二版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P32

②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125

③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78

④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213

⑤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134

⑥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135

⑦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135

⑧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138

⑨ 唐震:《接受与选择》[M] 2009年8月第一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179

⑩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138

1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142

12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M]2006年5月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P98

1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75

1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76

1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 1997年3月第一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P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