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院2005-危重症患者125例急救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院2005-危重症患者125例急救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水市四零七医院急诊科,甘肃 天水,741000)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05-2011年危重症患者的急诊救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我院急诊收治的125例急救创伤损伤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25例危重症患者治愈11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5.6%;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为16.0%,显示了比较好的急救效果。结论:危重症救治的目标是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合理在急救中伤情评估、紧急手术和损伤控制各环节流程,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危重症;急救;死亡;并发症

当前危重症已成为当今世界公共的健康问题,在36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一位[1]。危重症尤其是多发伤的救治水平提高已是迫切的要求。而由于其伤情严重,常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部位,急救也比较困难[2]。因此,加强危重症救治,提高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为此具体总结了我院2005-2011年危重症患者125例急救模式与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125例危重症患者,纳入标准:院前指数(prehospital index,PHI)>4分的钝性伤,难以控制的外出血,胸腹腔穿透伤生命体征不稳定者[3]。其中男99例,女26例;年龄2-74岁,平均年龄32.8±2.1岁。入院时间:1-14h,平均5.1±0.2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6例,高空坠落或撞击伤20例,斗殴伤15例,其他伤14例。疾病类型:颅脑损伤45例,胸部损伤30例,四肢骨折20例,骨盆骨折15例,脊柱骨折10例,其他损伤5例。估计失血量800-3500ml,平均1653±200.56ml。1.2  急救内容1.2.1  急救方法 快速确定性止血、控制污染及简易关腹等;对于骨关节损伤可行早期临时或确定性外固定,控制手术时间在90分钟以内。进入手术室和ICU后,通过减少体热丢失和避免输入冷的液体等,纠正低体温,维持正常体温、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和组织氧合;输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以及补充钙等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通过扩容、提高血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提高动脉氧分压等确保足够的心输出量和氧输送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4]。在确定性止血后,充分复苏,在数小时到数十小时内逆转低血容量,将可能的并发症控制到最少。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断需要手术处理的漏诊或继发病变,合理进行计划性和非计划性再手术。1.2.2 急救配合 (1)实行分级救治,规范院间转运,保证危重症病人尽早送达医院。(2)建立管理模式框架,强化人员培训,制度保证落实。为了建立危重症病人的院内急救模式,我们组织危重症院内早期救治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科室,就危重症病人到院后早期诊断、紧急处置各环节的人员安排、救治技术应用及决策、各点时间需求等工作流程进行逐点、逐项分析,拟定管理流程,建立救治管理模式框架,规定各科室间职责和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了绿色通道标准及工作流程,保证各科室间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危重症的救治工作。2  结果2.1 死亡情况 经过治疗后,本组125例患者治愈11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5.6%,死亡病例中颅脑损伤3例,胸部损伤2例,骨盆骨折1例,下腔静脉损伤1例。2.2 并发症情况 经过观察,125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为16.0%,其中切口感染11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器官功能衰竭4例,绝大部分并发症得到有效治疗,患者康复出院。3  讨论

危重症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已经被纳入国家疾病控制计划,且危重症导致的死亡在全球范围内还有上升的趋势。提高危重症尤其是多发伤的救治水平,已成为医学界最为迫切的任务。危重症有发病急骤、合并伤多、病情隐蔽性强而且复杂、发展快、致死快等特点,使其临床救治颇为棘手[5]。在急救中,我们认为,要有效地缩短院内急救科滞留时间,动员全院力量使他们在高效有序的组织机制下围绕伤员运转,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相应检验指标的采集、分析及手术实施。

我院在实践中就通过严格控制院内救治各环节质量及时间,明确各环节诊治标准程序及时间标准,显著缩短了院内术前时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配套制度及措施,建立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了创伤总值班制;明确绿色通道启动标准;制作严重创伤绿色通道专用章,保证了危重症病人在院内各环节获得最优的检诊救治[6]。同时在手术时必须有全局观念,需要同时处理多部位损伤,如果脏器损伤程度较轻,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基础上采取积极保守治疗。还需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术后对于感染的预防需要鼓励患者深大呼吸和主动咳嗽,同时应用雾化吸入稀释气道分泌物。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本组125例危重症患者治愈11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5.6%;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为16.0%,显示了比较好的急救效果。

总之,危重症救治的目标是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合理在急救中伤情评估、紧急手术和损伤控制各环节流程,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参考文献[1] 杜杰,王胜利.胡型锑,等.胸腹联合伤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创伤外科.2005.10(4):269―270.[2] 费国忠,蔡晓峰,蒋健.上海市突发事故流行病学特点,应急反应和现场伤员分流原则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2(8):512-514.[3] 高劲谋.创伤急救与治疗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9,20(12):707-708.[4] 王伟雄,冯骏,刘坚义.城市医院急诊中危重症的救治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10,24(9):645-647.[5] 张连阳.加强严重多发伤院内早期救治的质量控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8,2(12):1321-1325.[6] 张连阳.努力提高多发伤救治速度[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4):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