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资源理论的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资源理论的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根据资源理论(RBT),探讨了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文章依据资源状况特征,将贫困县域分为资源丰富型和资源缺乏型两类,分别提出和分析了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贫困县域的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不同路径。资源丰富型县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产品等,来发展贫困县域的经济,同时,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发展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应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构建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以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为主,创建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战略从而带动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贫困县域;资源理论(RBT);经济;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025-05

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县域的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的水平,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其经济的发展始终不尽人意。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主要分别从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了一些策略,也有学者对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区位和主导产业来进行分类研究。总体来看,很少有学者对贫困县域发展经济的最基本的内部要素(即资源)做深入详细地分析,或仅仅粗略地分析一些贫困县域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来探讨和分析解决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问题。

资源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以对资源能力的探讨和研究成为区域经济学者目前所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根据这样的研究状况,从资源这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内部关键因素出发,依据经济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来研究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问题,我们将贫困县域分为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并分别分析它们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不同路径,前者是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来发展贫困县域的经济;后者应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构建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从而带动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

1 资源理论与贫困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在资源观(RBT)兴起之前,有关竞争优势的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迈克.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该学派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并隐含了两个基本假设:①资源是同质的;②即使存在异质性,也将由于高流动性的资源而使这种异质性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迈克. 波特的理论主要从地区和组织的外部环境出发,来探讨竞争优势的获取,却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有的地区或组织有竞争优势,有的地区或组织却不存在竞争优势?与波特的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取不同,资源理论是从组织的内部因素出发,来探讨竞争优势的获取。我们将资源理论拓展到区域经济优势的获取上,以寻求和探讨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途径。

资源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与组织之间存在着资源和能力的差异,从而造成组织间的竞争优势差异,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是组织创造租金的基础,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和成长的关键所在。资源理论最早期的开拓者是Penrose(1959),她提出了组织成长内生论,从资源内生的角度探讨组织成长的边界和异质性等问题。在Penrose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如Barney(1989,1991),Peteraf(1993); Dierickx&Cool(1989);Rumelt(1982);Wernerffelt(1984);Foss(1996); Teece(1986);Collis(1994)等发展了资源理论。Barney(1991)认为具有竞争优势资源的性质是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是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即历史依赖、原因不明和社会的复杂性)、不可替代的,让组织具有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Prteraf(1993)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资源创造竞争优势的模型,认为异质性资源、不可流动的资源、事后的竞争限制和事前的竞争限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竞争优势。资源观主要关注的对象是要素市场,分析集中于资源的特异性和不可流动性,比如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备模仿性、不完备替代性的资源等,最终实现经济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资源理论扩展到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上。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状况,如果该地区存在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前者如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品、土地资源等,后者如政府和企业组织能力、人力资源、品牌、声誉组织和创新能力等,同时,这些资源又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的特征,根据资源理论的观点,这样的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就具有经济上的竞争优势。所以,贫困县域的经济优势的获取应该寻求和积累这样的资源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县域的经济问题。在这里,我们构建了一个贫困县域经济优势获取的框架模型(见图1)。

可以看到,贫困县域的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在于贫困县域的资源有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使资源具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征,它们是指:①有价值性(Valuable),只有当资源能使贫困县域构建或实施改善其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战略,并且贫困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才是有价值的;②稀缺性(Rare),即只有当某个贫困县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实施其价值创造战略时,其他许多地区无法采取此战略,这才能带来经济竞争优势;③不完全模仿性(Imperfectly imitate),即由于贫困县的历史条件、原因不明、社会复杂性等原因而导致其他地区无法模仿的资源优势;④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即某个贫困县资源不易被相似的资源和极大差异性的地区所替代。拥有这样资源(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征),贫困县域的经济才能获取竞争优势。不同贫困县在资源禀赋方面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在经济优势的获取上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径,我们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个问题。

2 不同类型贫困县域的经济优势获取: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

根据不同县域的资源特征,我们将贫困县域分为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两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县域具有不同的路径来取得经济的竞争优势。

2.1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是指拥有较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贫困县域。我国许多贫困县域拥有较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样的县域在经济优势的获取上,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贫困县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根据资源理论,我们构建了一个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的经济优势获取的框架模式(见图2)。这些资源可能是贫困县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景色、传统文化等)、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产品等。正如Barney(1991)所阐述的异质性资源的特性,这些资源本身可能具有异质性,即资源与众不同。例如,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景,首先,这样的风景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旅游经济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这样的景观资源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景观资源是其他地区不能够模仿的,其他地区无法通过购买或学习来得到这样的资源;由于没有办法可以建造这样的风景,也就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由于许多自然、人文资源是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这些自然、人文资源是无法流动到其他地区,具有不可流动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例如,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县域,其旅游资源有着独特的异质性特征,如三排瑶寨和千年瑶寨的房屋建筑都比较传统,寨里的居民保持着独特的、古朴淳浓又奇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重要的旅游项目,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这些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民族传统手工艺等都使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流动的特征。因此,这些独特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流动的资源成为贫困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根本。

除了具备独特的资源外,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还需要将这些资源有效的利用和整合组织,这个有效的组织就是政府和企业(见图2)。

各种零散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无形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随着贫困县域基本资源或生产性过程的形成,如何组合这些资源,将零散的资源整合为贫困县域所能利用。政府和企业要做好计划、资金预算、运作程序、人才培养、评估绩效以及完成其他执行战略所必须的工作等。政府和企业家有能力去协调所有的组织利益和活动,使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开发和构建这些资源,使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稀缺的、集体知识式的诀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整合这些资源。政府和企业组织能力是有效和合理开发这些独特资源的关键,政府的作用还在于对产业支持系统的建设,例如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支持性产业和服务系统的提供等。企业的组织能力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出独特的产品,创建自己产品的品牌和声誉。独特的资源要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有丰富的市场需求才能创造经济利润,才能获取经济优势,因此,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的资源市场开拓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在利用开发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这些资源,一旦这些资源遭到破坏,这些独特的资源将不会再生,地区的经济优势就会失去。例如,有些贫困县域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矿产丰富的某些贫困县域急于脱贫,弃贫矿,采富矿,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综合利用程度都很低,导致开发过程中的大量浪费,造成开发成本高,资源收益递减,使某些资源过早地进入枯竭期,无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应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保证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资源型贫困县域还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是否得到合理安排,只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得到保证,才能做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2.2 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

我国还有一些贫困县域的资源比较贫乏,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比较困难。这些贫困县域获取经济竞争优势的方式是应该创建自己的无形资产,如政府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知识的积累,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能力等,这样的无形资产是贫困县域获取经济优势的条件和基础。资源能力理论认为许多物质资源容易被侵蚀,而组织积累的无形资产却不容易流失和模仿,因此,无形资产的创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能更为重要。贫困县域由于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政府制度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在,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如图3所示。

由于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缺少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比较差,因此,无形资产的获取可能是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因素。由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是获取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无形资产获取的关键在于贫困县域是否存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这是由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他们具有发现机会、整合组织资源、组织关系网络、承担奉献和创新的特质。首先,他们可以根据贫困县域的特点和市场特点来发现和得到机会。其次,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有对资源(管理)进行整合的作用。各种分散的无形资源只有经过政府和企业家的整合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尤其是将人力资源整合为组织资源。在整合组织资源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平衡所有的资源、重新获取财务或物资资源、培训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对人才的获得,发展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协调所有的组织利益和活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有效地组合资源,交换资源的过程往往就是组织能力的形成过程和构建过程。同时,他们可以协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有效制定激励计划,培育人才市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因此构建和培育这样的政府和企业家对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极为重要。再次,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对关系网络的组建,即善于与其他个体、组织建立稳定的和持续的交往模式,以获取资源,减少决策风险,实现预期的市场目标和积累社会资本,这样才能为贫困县域的发展寻求新的途径。最后,创新能力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具备的条件,除了了解目前的市场变化,还应将可感知的机会转变成为可以为市场创造价值的解决方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拥有战略能力,即根据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确定经营目标、经营边界,并及时地做出战略反应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技术变化、市场变化及结果不可预测的前提下,持续竞争优势也就将更多地取决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基于组织特定资源和能力而对竞争环境的快速战略应变能力,战略应变能力越强,则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也越强。例如,近些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原昆山县)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县域经济之路――“昆山之路”。昆山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源不太丰富,思想观念落后。在认真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和确立了“开发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开发区"的“经营城市"发展战略思路。正是昆山有这样的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富有战略能力,敢于创新和冒险,积极整合资源,创建了昆山经济发展的优势。如果贫困县域有这样的政府和企业家,就能很好地将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如组织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品牌创建、声誉和地区文化建设)和有形资源(如土地及其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发展自己的特色民族产业、加工业、输出产业和乡镇企业,以及外向型经济,形成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的特色,获取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可见,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政府制度创新能力是贫困县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在。所以,进行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是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前提。在政府的制度创新方面,首先是上级政府应该从贫困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以往的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干部选拔机制,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政府班子团队,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愿意为贫困县域贡献自己才智的政府班子人员。其次,这样的领导班子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贫困县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适合自己县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再次,这样的政府要大力扶持企业家的创业战略计划,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环境支持条件,让企业家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为贫困县域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同时,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还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是否得到合理安排,只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得到保证,才能做到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由于贫困县域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保证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昆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创建全国生态市,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加大了资金投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大力度绿化造林,规划建设大型生态公园和公路、河流等“绿色走廊”,不断改善城乡的环境质量。

3 结 论

我们可以看到,根据资源理论的阐述,资源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同样对贫困县域也是如此,贫困县域的发展要考虑自身资源的利用和发展。由于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贫困县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经济优势的获取有着不同的路径(见表1)。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资源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较丰富,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品。除了土地资源和部分资源外,缺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以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为主,创建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战略。

资源丰富型县域依靠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来发展贫困县域的经济;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则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构建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从而带动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资源丰富型的贫困县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是其选择的发展路径;对于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由于缺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这样的无形资产,能够为贫困县域的发展寻求机会,整合资源,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Barney J.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 (17):99~120.

[2] Collis J.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the Bearings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49~68.

[3] Dierickx I,Cool K.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35):1504~1511.

[4] Foss N J. Capabilities and the Theory of Firm[J].Revue d'Economie Industrielle,1996,(6):7~28.

[5]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Growth of The Firm[M].Lond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1959.

[6] Peteraf M.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179~191.

[7] Rumelt R. Toward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M].Foss (ed.), Resource, firms, and Strategi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 Teece 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86,(15):285~305.

[9]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10]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M].Huaxia Press,1997.]

[11] 陈文科.中国县域经济转轨中的矛盾与成因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3,(2): 62~67.[Chen Wenke. An Analysis on the Contradictories and Their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hinese Economy of County Region in Transformation[J].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2003,(2):62~67.]

[12] 柯美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7(4):77~80.[Ke Meilu. Countermeasures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17(4):77~80.]

[13] 闫天池.我国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2~24.[Yan Tianchi. A Classifi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County Economy in China [J].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3,(1) :22~24.]

[14] 王胜才,张德.昆山市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研究与咨询,2006,(6).[Wang Shengcai. The experience and thought of development economy of county region in Kunshan[J]. Research and Consult, 2006,(6).]

[15] 许文清.神奇的千年瑶寨[M].北京: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Xu Wenqing. Miraculous Yaozai of thousand years[M]. International Yanhuang Cultural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