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态中实现自我评价目标的明细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家的孩子因为眼睛要矫正治疗,其中的一项是用红线串珠子。由于线很长,一次要串三百多颗珠子,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当然是一个挑战。刚开始的时候,我说这是为了治疗她的眼睛才这样做的,于是孩子还愿意做。等到过了十分钟后,孩子串到一半左右时,她就抓耳挠腮,一会说头痒,一会说要喝水等等,注意力显然不集中了,但我还是在鼓励她做下去。终于还有大概三十颗的时候,孩子忍不住了,烦躁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突出。孩子反复地问:“爸爸,串到这里可以吗?”我开始的时候回答:“只要把这跟线串完就可以了。”她串了几颗还是不耐烦,又问我。我又不能严厉地批评她,也不能经常拿吃的东西诱惑她。于是我看了看余下的线头,灵机一动:“只要你再串三十个珠子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估计她串完三十个就到头了)。”没想到孩子听了这句话很高兴,很定心地坐在位置上,并且口里数着1、2、3……这样孩子不到三分钟就串完了。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都是达到同一个目标,但两种不同的说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着实令我深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首先,孩子的思想是在时间的动态中发展的。处于幼儿期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灵活,并且自主性越来越强。相对于婴儿期来说,幼儿的注意力有了很大的变化,鲜明的颜色,强烈的声音,活泼的形象及其突然出现在孩子面前的刺激物,很快能够引起孩子注意力的转移。在大脑的选择下,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并且同一项在成人看来无意义的活动会在孩子身上乐此不疲地发展下去。成人一旦对其进行干涉,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强烈不满,在具体行为上表现出孩子不顺从成人的意志,充其量在成人的强权意志之下形成暂时的屈服,但这种对成人的逆反行为已经深深埋入孩子的潜意识中,未来的某一天必将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以上活动中,随着串珠子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越来越弱,并且这又不是她喜欢的活动,因此情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最初的愿意做这件事转变为抓耳挠腮找理由的烦躁,再变为最后的不耐烦甚至反感。于是孩子反复地问一个问题,就是在妄图逃避这一不喜欢却又应该要做的活动。
其次,孩子的注意力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变化的。孩子在完成任何一项活动的时候,其注意力是随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由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依靠活动进行。但这些活动必须是具体明确的,这样才有利于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孩子之所以在这一活动中表现出前后的不一致性,是因为这种有意注意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不稳定性。成人往往为了让孩子达到活动的目的,往往利用一些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来吸引孩子,迫使这种不稳定性稳定下来,这样无异于鲧治水的“堵”法。因此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及时疏导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她不耐烦的情绪变得稳定下来,最终完成了任务。在一项活动的最后,当孩子极不耐烦的时候,家长纵使采用鼓励安慰的办法,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也无济于事。
再次,目标的明确与否导致孩子活动的两种相反的结果。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并且认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目标,所以目标是阶段性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会使一个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明确的目标就像是大海里的灯塔,永远指示着轮船前进的道路;模糊的目标就像是断了桅杆的帆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以上孩子的活动中,串完珠子的确是明确的目标,但分阶段来说,由于没有给孩子明确阶段性目标,使幼儿在这么长的时间完成如此大的任务,对于孩子来说,仿佛看不到头,于是在第一次对话中就造成了自我评价目标的模糊不清,孩子自然也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烦了。在第二次回答同一个问题时,这种阶段性目标被明确地提出来,孩子认为只要完成爸爸规定的数量就算做完了,而并没有把线串完就算完成任务作为自己的目标的概念。所以孩子这时候的阶段性目标是明确的,于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自然做事就积极了。
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要想使孩子从内心里认识并接受“完成这件事是自己应该的”的这种思想,就必须充分发掘孩子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那么,在活动中首先对孩子进行评价目标的预设,让孩子知道自己下面的时间要完成这件事情了。在平时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的时候,我总是先让孩子知道我和她将进行什么样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一活动,我总是给她几分钟的缓冲期,让她有一个心理准备。接着我会问她:“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啊?”孩子在脑海里知道做这件事是为自己好,于是就从正面来回答了,这样渐渐地渗透到心理接受层面。接下来我就对她提出这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把这件事完成到什么程度。比如串珠子这件事,我就对她说:“只有你把这根线串完了,才算是做完。”当然这个目标只是最终的结果,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又带有着某种惰性,从而和自己的目标相矛盾,尤其是那些没有耐心或不愿意做某件对自己有好处的事的孩子表现得更为明显。
对于以上出现的矛盾该怎样消除呢?我认为在这时候应该进一步给孩子制定明确的目标,使孩子认识到在什么时间我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这些阶段目的都是为这一终极目的而服务的。当孩子从心理层面接受了串珠子这件事后,我会对她讲,你在五分钟内串完一百个珠子,就可以休息一分钟,于是孩子就开始一边串珠子一边数了。她也能比较有耐心地坐在位置上完成第一目标。有时候还自己创新吧同样颜色的珠子串到一起,然后给我看,我知道她想让我表扬,于是我就成人之美了,给了她表扬,满足了她的小小的愿望,接下来她串珠子就像汤姆索亚刷墙一样有了兴趣。
最难的是孩子串最后大约五十颗的珠子,这时候就需要对阶段目标进行细化。因为目标的细化让孩子觉得这个任务少了,容易干了,也有信心完成下去了,更有吸引力的是完成后就可以玩了。当我看她有些不耐烦了,反复地问我串这么多可以了吗?我就说:“你只要再串三十个就可以了。”她一听三十个心里觉得这是一个很快就能完成的目标,于是就很定心地坐在那里串珠子了。当三十个串完后,终极的目标评价也就完成了。“一百个太多,三十个很少,只需几秒”。这是我经常跟她说的一句话,她也非常乐于接受。
其实在生活中,孩子还是很容易“骗”的,而且有时候也很享受被骗的感觉,只要家长能够巧妙地利用这种“骗术”,让孩子在动态的活动中充满兴趣地做某件事,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只要给孩子明确、细致的目标,那么孩子一定能够顺从你的意志,最终完成对目标的评价。
笔者简介:
本人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现在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工作,为中学一级专职教师。十余年来,对教学业务深入钻研,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学生的喜欢。在孩子教育方面,一直本着发展孩子活泼、自由天性的原则,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长期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人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论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类论文评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