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淡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把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淡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把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新大纲的教学任务充实了新的内涵,由原来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的内容,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保证学生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体育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课堂注重追求形式上的“花架子”,而忽略了体育教学最根本的运动技能的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实施运动技能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 有效教学; 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85-001

一、降低教学难度,树立学习技能的信心

很多学生一听说体育课上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从内心上产生一种畏惧感,不敢上体育课。其实,运动技能和竞技体育技能的掌握在难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老师必须先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选择一些既能被学生轻松接受,又能达到目标的运动技能

二、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发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整齐划一。老师应该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所要教授的运动技能。比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很差,老师就不要让他掌握过于剧烈的技能,比如篮球。有些学生弹跳能力,爆发能力都很好,老师可以重点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但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还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更优秀的体育苗子。

三、教师规范的讲解,形成正确的表象。

打铁还要自身硬。老师要想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教师本身要有非常高的专业能力。首先,老师自己的动作要规范。其次,老师的讲解要简练、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让学生很容易的领悟其中的意思。再次,老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有感召力,避免枯燥乏味。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在教学中老师不妨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游戏法、比赛法,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把课上得既生动又富有实效,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乐中学”、“学中乐”、“玩中学”、“学中玩”、“练中学”、“学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体育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自觉的状态,同时具有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等精神,从而到达“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之境界。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层面上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体验运动乐趣较好地结合起来。

五、营造乐学的氛围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教法,加强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学生乐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新课标技能教学的重点就是提倡自主、独立与合作,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地有效学习。在技能教学中应该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的体验、感悟教材内容,根据兴趣特长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技能教学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有了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六、充足的时间,增强训练的力度

运动技能是一个长期形成过程,运动技能的掌握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运动技能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训练密度和强度。因此,立足课堂,充分利用体育课,保证体育课的学习时间,并合理地将体育课延伸,通过积极开展各种不同类型活动课的实践,通过校外不同群体自发组织娱乐体育活动,学习、强化、应用运动技能。

同时,运动技能的训练对场地和器材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各个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专长、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和地方文化等优势,让学生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 因此,在对待运动技术的学习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它对实现其它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以往的技术教学的:“繁、难、严”,要把技术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把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刘恒顺.新课程标准下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研究[J]体育师友.2007(04)

[2]张兆青.论中学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3]毛建军.浅析影响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几种不良心理因素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