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备受关注。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但符合决策有用观和金融创新的需要,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得力措施提升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

关键词:公允价值;优点;弊端;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54-02

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趋势,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得力而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公允价值信息质量。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及优缺点分析

传统上,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了解情况的交易双方在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中自愿达成的公平价格。公允价值包含“公允价值会计”和“公允价值计量”两个范畴。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对财务报告中的哪些项目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计量取得这些项目公允价值的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公允价值并不易推广应用。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

1.公允价值计量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展,许多衍生金融工具给财务会计带来重大冲击,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蕴涵的风险很大,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此无力表述,而公允价值能够作出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

2.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均可比,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3.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得以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4.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计算的,历史成本下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却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因为计量属性不同形成价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成果,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将成本费用转化为市价,达到与收入的合理配比。

(二)公允价值存在的弊端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差。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使得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不但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这是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的最大难点。

2.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差。不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很难操作,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这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

3.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较高。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作出认定,这个过程往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程序繁杂,用时过久,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

4.公允价值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还要确认由于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的波动,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增加金融风险。

二、对我国目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分析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引入、取消、再引入的过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正式纳入基本准则,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公允价值的。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仅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交易采用公允价值,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但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其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以同类(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其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目前,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涉及面有一定广度,但级次比较低,基本上只接受市场价格,在不使用或无法高程度运用公允价值时,要将其与历史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历史成本信息是有用的参考物。由此可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仍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在我国目前由于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尚不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公允价值运用缺乏详细的应用指南等原因,尚不具备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条件下作出的选择,这也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会在较长时期内适用

(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在我国具体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并没有尽可能详尽地予以规定或说明。同时,尽管在新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较谨慎地进行了使用前提的规定,但相对于实务中的需要来说还是相当缺乏的,对公允价值衡量标准如何取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未作明确规定,并且对会计方法选择面宽、主观判断因素大的规定未作充分的解释说明。鉴于上述情况的考虑,应尽快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在具体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作尽量详尽的规范,并尽可能出台一份针对公允价值操作的执行指南。具体来讲,应当在有关准则中明确指出:何时采用公允价值,何时采用历史成本;在二者均可采用时,何者为首选方法,何者为备选方法;在采用公允价值时,对不同的资产、负债,具体选用何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取得途径和方法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有哪些等。

2.要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充分有力的环境和条件。一方面,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加大力度,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公司治理改革,特别是完善股权治理,改变特殊的股权结构,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形成真正“公允”的公允价值。就市场而言,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还有待完善,市场监督体系与基本法治基础薄弱,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有待提高,这些不仅导致了公允价值难以形成,而且助长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粉饰报表的动机,因此,在加强准则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健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本市场,努力营造公允价值计量核心所要求的公平交易的环境,为企业提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并缩小会计利润的操纵空间。

3.针对企业可能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进行处理。一方面,证券监管机构、审计监管部门和机构要建立起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违约的成本,对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判断能力,除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以外,还要充分调动稽查力量,一旦发现舞弊现象,一定严惩不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还应规范评估业务,提高评估质量,加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4.考虑其他资产、负债等报表项目采用公允价值披露的可能性。在某些行业、某些范围内逐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待相关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可行的公允价值项目在报表中的比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将报表体系转换为公允价值体系。

总之,虽然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条件,并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面临巨大压力,但公允价值依然以其独有的优越性在实践中体现出优势, 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得力而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公允价值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新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编写组.新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二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 蒋义宏,陈高才.会计信息相关性研究――来自年报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6,(4).

[4] 熊剑,罗晓林.我国会计准则变更价值相关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2005,(2).

[5] 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340.

[6] 孙俪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2934.

[7] 曲晓辉.会计改革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1):69.